本篇文章1881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陈伟

“我们必须在制造业打一场‘硬仗’,并使用先进的标准来推动‘中国制造’的升级。”李克强总理在最近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了这番话。

会议正式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改进计划》。会议认为,坚持标准、建设制造业强国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推动产品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是实现质量提升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的动力,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出发点。因此,应形成灵活、包容、规范的标准制定和升级体系,加大相关部门的资金和人员保障,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督和监督,共同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

标准化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徐兆远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居世界首位,整体竞争力也很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万亿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此外,随着设备制造业的扩张,在轨道交通、航空空航空航天和海上工程设备等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些关键环节的技术还没有突破,许多高价的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来看,它仍处于低端水平。

制造业标准化倒逼 “中国制造”升级

因此,徐兆远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实现标准化,是实现质量改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实现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不仅是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推动整个制造业持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徐兆远说。

此外,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也是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目前,与其他大型制造业相比,许多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模式都是相对尖端、创新、分散和小批量的。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家有更好的质量标准,本国企业就可以按照这个标准生产,并进一步将这个标准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因此,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制造业标准化倒逼 “中国制造”升级

“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标准化实际上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手段和抓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欧工业4.0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韩强认为,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工业化社会的创新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

此外,韩强表示,推进标准化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只有上下游、供应商等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标准化,才能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军认为,关键技术的标准化研发无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尽管成本很高,但对于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移而言,这是一个困难而危险的障碍。R&D的核心是不断创新的能力,这与对创新的认可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密切相关。

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

会议要求,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设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及时更新标准,以适应创新进步和市场需求,力争到2020年将关键领域国际标准转换率从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那么,应该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促进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的标准化呢?

制造业标准化倒逼 “中国制造”升级

徐兆远认为,首先应形成一套灵活、包容、规范的标准制定和升级体系。目前,许多装备制造业都是新兴产业,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标准来指导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程序识别和筛选出需要制定标准的关键领域、企业和相关人员。并将其纳入制定该领域标准的过程中,以便定期检查和更新现有标准,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制造业标准化倒逼 “中国制造”升级

此外,随着新行业和新技术的出现,制定相关标准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很多,这就需要大量的精力来追踪前沿知识。因此,要适当增加相关部门的资金和人员保障,这也是政府为市场提供服务的重要依据。

"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督和监督也是一项关键措施."徐兆远指出,如果制定的标准只是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标准实际上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小。此外,加强标准的实施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设定标准需要很大的成本,用户在体验标准时可能不会感觉到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不创造一个鼓励企业优先制定标准和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市场环境,就会出现谁制定标准谁就吃亏的现象,从而挫伤企业制定标准和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徐兆远强调,特别是在促进供应方结构改革的背景下,创造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市场环境也是真正实施制造业标准化和提高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和条件。

制造业标准化倒逼 “中国制造”升级

韩强补充说,推进标准化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建设和应用。与此同时,包括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用户、消费者等在内的全社会都应齐心协力地推动这一进程。

其次,标准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来支持。例如,韩强在帮助汽车公司做R&D时发现,汽车零部件公共数据的缺乏导致了R&D的极大滞后,这些数据的收集不能由单个企业来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来促进标准化。

此外,要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标准化应用过程中的教育、培训和推广。还必须使制造业各方面的工人、设计师、专业技术人员和应用人员都有标准化意识。

最后,韩强表示,装备制造业相关领域的标准化需要法律保障。

如何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员会主任田在国务院办公厅8日举行的例行吹风会上说,首先要逐步取消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根据现行的标准化法,企业的产品标准需要上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这制约了企业标准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标准的备案制度应逐步废止。

其次,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的自我申报和监督制度。通过取消企业产品记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披露制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标准。目前,自报披露监管系统已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在建材、家电、旅游、电梯维修服务等13个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

此外,建立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自2015年1月开始试运行。截至今年4月7日,已有2.5万多家企业发布了标准自我披露声明,开放标准超过8万个,涵盖服装、家电、家具、建材、农机、农药等13万种产品,平台访问量超过1300万次。根据以往的备案制度,一个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产品标准平均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进行备案。现在,当自我声明在平台上公开后,企业只需20分钟就可以完成。同时,消费者可以随时登录平台,了解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并享有了解消费的权利。

标题:制造业标准化倒逼 “中国制造”升级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