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07字,读完约2分钟
ppp模式作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重要机制,已经广泛应用于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公益性项目。但是,在推广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伪ppp”项目变相发债的现象。
根据CCID工业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国内ppp模式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包括ppp项目推广规模迅速扩大、签约率和运营率较低。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实际启动的ppp项目有351个,仅占总数的5%。
根据CCID智库的研究,权责分配不合理,政府承担了太多风险。“伪ppp”已经成为最大的担忧,而变相融资增加了地方债务的风险。
CCID智库的研究梳理了“伪ppp”项目的三种主要形式。
首先,项目目标偏离了公共本质。地方政府把建立ppp项目作为其直接目标,忽视了ppp模式服务于有效改善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这已成为“伪ppp”项目出现的内在动因。
其次,私人资本的界限不明确。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意味着与基础设施相关的债务只从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转移到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承担国有企业或融资平台的风险。
第三,合作与风险分担机制模糊。在运行中,许多地方政府的ppp项目没有遵循“风险分配优化、风险回报对等”的原则,这与传统的bt融资模式没有明显区别。
为此,CCID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谨慎控制ppp项目的规模,识别“伪ppp”项目;完善物有所值评价和监督机制;细化合作和风险分担的具体形式。
标题:推动PPP模式健康发展亟待“去伪存真”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