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年初,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董事关庆友乐观地表示:“2015年是ppp模式推广的第一年,2016年可能成为ppp模式登陆的第一年。”

自2014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ppp项目在中国迅速落地,其重要初衷是“减少地方债务”,尤其是在2015年。

如果说ppp项目之前是“押着一匹马”,那么今年的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即如何规范ppp模式。

Ppp需要数百亿美元的融资

北京大学资本发展研究所所长、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教授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要实现“三亿人”的城镇化,需要大约30万亿元。

然而,30万亿元的数字并不是全部的资本需求。李国平表示,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解决“三个1亿人”,还要改善现有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因此资金(融资)需求应该超过100万亿元。

关庆友引用了财政部ppp中心综合数据平台的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2月29日,ppp综合信息平台共纳入全国7110个ppp项目,总投资82750亿元,其中合同金额4954亿元。

对于上述数量巨大的ppp项目和投资金额,他总结说,这些项目涉及的领域很广,更多的集中在市政、生态和环保领域。项目区域分布广泛,但发展进度不平衡。从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来看,贵州位居前三,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更为活跃。同时,这些项目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进度速度不足。

为什么云南、贵州和其他省份如此热衷于ppp项目?事实上,这些地区不仅经济不发达,而且地方财政也相对薄弱。随着土地财政的逐渐衰落,地方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然而,过去两年的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使这种后发优势更具可持续性,注入新的活力,让民间资本充分参与,无疑是拉动地方经济的重要动力来源。

PPP项目若良性运转 政府与民资需当好“球员”

作为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系统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的重要任务是研究和完善ppp模式的顶层体系。在中国公私伙伴关系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吴国平直言不讳地表示,有必要有效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公私伙伴关系模式。

《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从ppp项目牵头单位来看,从财政部到各省财政厅(局),ppp项目运作的政府色彩相对较强。此外,据相关数据显示,尽管投资规模很大,但私人资本的比例只有10%左右,这表明私人资本对其仍持观望或不信任态度。

顶层设计侧重于“制衡”

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金融协会ppp委员会主席康佳表示,ppp机制创新是“供给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关键是如何管理好地方政府和代表地方政府投资的国有资本的“手”,以免私人资本成为JK的尴尬局面。

在康佳看来,地方政府和国有资本应该和私人资本一样,应该是优秀的“球员”,而不是“裁判”。谁是裁判?“裁判”应该是各级法院。

如何使制衡机制在具体的ppp项目运作中更加有效?吴亚平提出了几项重要建议。他说,基本建设程序和公私伙伴关系运作程序可以整合,建议在可行性报告获得批准后,共同决定和批准公私伙伴关系实施计划;明确ppp项目管理体制,如项目建设,可以由社会资本自主决定,具体来说就是是否以及如何实施项目资本制、项目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

PPP项目若良性运转 政府与民资需当好“球员”

吴亚平的提案还包括“界定公私伙伴关系项目的适用政策”和“重塑职能责任和分工”。他认为,部门的划分给地方和社会资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增加了大量的制度交易成本。此外,要坚决贯彻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ppp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ppp全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社会参与机制。

在实践中,许多专家和交易者都认为ppp过于复杂,属于系统工程,如何良性运行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Ppp的制衡和激励机制及具体措施应该在长期的运行实践中不断完善,而不是现在就设定一个框架,否则ppp创新将受到抑制。

标题:PPP项目若良性运转 政府与民资需当好“球员”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