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96字,读完约2分钟
在中国这一轮产能削减中,有必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角色。
目前,中国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在重化工行业,如煤炭、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这些行业通常与地方政府收入密切相关,影响地方gdp增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两会期间的一次采访中发现,尽管地方政府官员已表示,他们将根据中央供应方的结构改革计划,推动相关行业的产能下降。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地方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等因素,地方政府并没有严格按照中央政府的减容要求进行操作。一些地区甚至通过各种保护措施帮助企业保持落后产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年初,钢铁价格略有反弹,许多停止生产的企业复苏了。
无论是钢铁、煤炭还是其他产能过剩的行业,都存在税收负担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种不公平的保护政策不仅不利于淘汰落后产能,而且客观上催生了一批“僵尸企业”。
在今年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去能力”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然而,从记者采访的信息来看,硬币有两面。一方面,地方官员的公开声明大多支持去能力化;另一方面,企业和地方官员仍然有保护产业的强烈意愿,希望削减其他地区和企业的生产能力,而不是自己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於产能过剩和重点困难行业脱困的政策,特别是针对产能过剩导致的人员分流问题,中央政府将投入1000亿元。在两会期间对企业代表和地方官员的采访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人们普遍认为,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因此各地都在努力争取中央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而一些国有企业则在努力消化自己。
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最前沿,地方政府如何与中央财政投入相匹配,企业如何通过并购实现产能削减?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容量缩减中得到回答。
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中国目前正面临产能过剩,这影响到更广泛的行业,而且影响比以往更深。因此,解除能力的持续时间较长,这就要求相关各方清楚了解情况,明确各自的作用。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从上一轮的去产能中吸取教训,摆脱对快速行动的管理层的依赖,给市场更多的耐心。然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行政之手。这需要顶层设计,加快完善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抑制地方政府干预市场的冲动。
标题:去产能要厘清地方政府的角色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