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7字,读完约8分钟

-阅读“供应方改革”

自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改革”成为理论研究的焦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

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萨伊定律。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认为供应会自动创造需求。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可以产生自己的需求,不会出现购买力不足的严重问题,即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对于商品和服务不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情况,萨伊认为不是生产过剩,而是供给不足,即与之交换的商品和服务太少。在凯恩斯主义之前,萨伊定律曾在资本主义世界发挥过主导作用。然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证明,萨伊定律与现实是矛盾的,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施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危机。以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为代表的主张回归萨伊定律的供给学派在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经济发展中形成并流行起来。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学者马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强调供给的重要性,在供求关系中突出供给管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它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主张改革税收制度,通过减税刺激投资,从而增加供给;提倡减少政府支出,反对过度的社会福利;实施限制性货币政策,恢复金本位,稳定币值,抑制通货膨胀。

在中国,近年来,新供给导向经济学逐渐形成并出现,学者滕泰是中国新供给导向经济学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滕泰于2012年11月发表了《新供给主义宣言》,首次提出了新供给主义经济学;2015年11月,他应邀参加李克强总理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了《从供给方面进行改革,全面降低企业成本,开启新的增长周期》的报告;应地方政府和部委决策研究部门的邀请,做了多次交流报告。2015年11月29日,以滕泰为首的万博新经济研究所与《经济信息日报》联合举办了供给侧改革圆桌论坛,来自多个部门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供给侧改革发表了精彩演讲。《供给侧改革》汇集了滕泰、范碧等学者专家的发言和后续学者专家邀请的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文章,澄清了相关误解,提出了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观点。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滕泰、范碧等人首先提出,要正确理解萨伊定律,必须了解萨伊定律的理论背景:萨伊生活在拿破仑执政时期,生产力还不发达。然而,当时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太多的钱追逐稀缺的商品,产品销售不是问题,但货币的价值是不稳定的。因此,萨伊会提出这样的判断:生产者急于摆脱产品,而货币持有者急于摆脱货币。现在,一些学者将供给侧结构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倡导的供给侧理论相混淆,并实行吸纳主义,简单地将西方供给侧理论作为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借鉴。滕泰、范碧等学者将供给侧改革解释为:从提高供给质量入手,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性改革,纠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抓住供给和需求,而不是收紧需求,但主次应该明确。目前,改善供给结构应该是主要方向;这绝不是创造新的“计划经济”,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界定政府的权力边界。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供给方改革”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只是一种理想的经济运行机制,但这一过程不会因为相对过剩的生产、总需求不足、“供给老化”、“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等原因而自发实现。,这可能会在任何时候中断;一旦上述原因造成“供给不能自动创造自身的平等需求”,整个宏观经济就会偏离均衡,经济增长率就会放缓,甚至长期经济下滑。根据这一认识,新供给经济学认为,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和近二十年的总需求管理,中国经济只有依靠供给方的结构改革才能回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均衡状态,恢复增长活力。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以供给学派改革为代表的新供给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根据作者的分析,在没有计划手段或行政干预的自由市场条件下,供给可以在新供给的形成阶段创造自己的平等需求;在供给扩张阶段,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n个单位的有效需求;然而,在供给成熟和老化阶段,供给创造需求的效率逐渐降低,直到供给老化阶段,一个单位的有效供给只能创造1/n单位的有效需求。本文从供给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经济周期,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分为新供给形成阶段、供给扩张阶段、供给成熟阶段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一理论突破有助于正确理解新供给导向经济学的内涵,找到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偏向重商主义,而国内经济政策偏向凯恩斯主义,辅以货币主义。每当经济开始下滑时,政策部门就会“踩油门”。在刺激经济的同时,它将留下大量过剩产能、银行不良资产和地方政府债务;每当通货膨胀上升,政策部门就会想尽办法“踩刹车”,这将导致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倒闭和股市崩盘。对此,学者马认为,频繁的“踩油门”和“踩刹车”使经济活动不断颠簸和波动,经济周期越来越短。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交替误导着中国经济。供给方改革认为,目前扩大内需或扩大外需非常困难,从长远来看,总需求管理对经济增长是无效的。另一方面,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和购买力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在海外大量购买桶盖、化妆品、奶粉和药品;火车票很难找到;房价和租金都在上涨;看病既困难又昂贵;学校很难,学费很贵,等等。这表明国内有效供给不足。在此背景下,以滕泰等人为代表的新供给学派酝酿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即“更新供给结构,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滕泰的解释是“一个基本原则,放松三大供给约束,激发五大财富源泉的活力。”一个基本原则是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只有引导资源向新的供给和新的经营形式转移,我们才能真正去产能,成功完成经济结构调整;放松三大供给约束,即放松高行政成本、高融资成本和高税收成本的约束;激发五大财富源泉的活力,即减少土地和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管理和制度、创新和技术、金融和资本的供给抑制,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为激发五大财富来源的活力,《供给方改革》分别集中在五个章节。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做好五个关键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低成本和短板。要完成这五项关键任务,既要有长期持续努力、取得成绩的毅力,也要有立竿见影、言出必行的毅力,确保2016年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存量减少,抑制企业成本上升和工业品价格下跌,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化解金融和金融风险。

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传统供应主义和中国的新供应主义都对减税政策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减税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并刺激经济恢复可持续增长。现代史上最大的减税是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减税,导致美国经济从1982年的负增长快速增长到1983年的6.5%,个别季度增长8%。为此,供给方改革大声疾呼中国宏观税负过重,80%的企业期待减税。如果以全面减税为起点的新一轮供给改革得以实施,中国经济必将开始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学者马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中国式减税方案: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调整个人所得税的水平和距离,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降低企业所得税,充分发挥税收在增强企业活力中的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结构性减税,提高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实施加税和减税并重的计划,减少财政赤字,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用于支持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改善供给结构水平。

标题:中国的新供给主义实践与理论新探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4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