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5字,读完约4分钟
濮阳信息港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吴晶胡浩) 5日在诺奖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优6日在家接受濮阳信息港记者采访时表示,“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时研究小组集体难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团的荣誉
屠先生把自己获奖的感想写在一张纸上,认真地读给记者听。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时研究小组集体攻势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表明中医研究科学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是一种赞同,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没有事前预告,没有官方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屠优研究员在家里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拿了诺奖。
6日上午9点左右,在记者多次要求进行短暂采访后,不想接受采访的屠优终于邀请记者回家,一边让记者就座,一边强调“没什么可说的”。
“那一年,世界面临着这样重大的课题。 为了处理老药的耐性问题需要新的抗疟疾新药,国内外做了很多工作也没有取得满意的成果”想起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睛明朗,语气中有兴奋和骄傲。 “当时科学研究的难关相当高,我是北医药学部(现在是北大医学院)的,在中医学院学习,但试着做起来不容易,然后系统查阅古代文献,发现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
20世纪60年代,引起疟疾的寄生虫疟疾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有抗性,影响严重。 1967年5月23日,中国召开大会,动员全国60多个机构的500名科研人员,合作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这项事业后来有了被称为“523”项目的代码。 当时39岁的屠呦呦接到了紧急命令,成为了挑战的领袖。
迄今为止,中美两国抗疟疾研究多次失败。 美国筛选了近30万化合物,没有结果。 中国于1967年组织全国7个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的研究,对化合物和中药进行了4万多种筛选,但没有得到阳性结果。 屠优和同事们翻阅中医药的典籍,拜访民间医生,收集对包括蒿在内的600多种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处方,筛选其中200多种中药380多种提取物,用小鼠进行试验
“之后,可能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破坏了艾蒿中比较有效的成分,所以开始用乙醚提取。 那时药厂停止运转,只有用土的方法,我们买青蒿先泡,包叶子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发现真正有效的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提取的提取物对老鼠虐待的抑制率是11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了试自己。 大家都想试试毒药。 ”。 屠佑说。
“当时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一整天都不在家。 白天和晚上都不在实验室。 我回家也有酒精味,得了中毒型肝炎。 ”。 老伴李廷钊说,1969年屠佑参加“523”项目时,在冶金领域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很忙。 为了不影响就业,他们咬紧牙关把不满4岁的长女送到别人家,把还在照顾孩子的小女儿送到宁波的老家。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实务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获得了蒿晶体。 之后,蒿晶体的抗疟疾效果在其他地区得到了证实。 在“523项目”的办公室,将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开发。 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在完成结构测量的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屠氏的书架上摆满了大小奖状、奖杯、出席证、获奖照片。 放在中间的是2011年赴美获得被称为“医学界诺奖”的拉斯克奖时,老夫妇和长女一家在白宫前拍的照片。
“不获奖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获奖说明中医药的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可以借来使用。 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不容易,我们应该继续努力”。 屠佑说。
由于身体的原因,在一个小时的采访后,屠呦呦的脸色有点憔悴,但说到青蒿素这个词,她完全不顾老伴的注意,滔滔不绝。
“做了一辈子,我希望青蒿素尽一切可能,拥有新的激励机制,给中医药带来越来越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保护人类健康的作用。 ”她说
标题:“中国诺奖得主屠呦呦: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