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02字,读完约11分钟
重阳节在战国已经形成,在唐代进入民间之前,在农历9月初9日固定之前佳节就流传下来了。
根据《周易》的理论,“六”是负数,“九”是阳数,所以是九月九,即九又重九,阳数相重之日,这就是“重阳节”名称的由来,也被称为“重九节”。
过祖先的节日
重阳节几乎是年末年初最后最重要的以前流传下来的节日,被称为除夕、清明、中元和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四个祖先的节日。 由此可见,重阳节在古人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文明形态,必须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留下的智慧进行耕作栽培,因此形成了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 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无限尊敬,对祭祀的高度重视,来自这个文明的根源。 既然祭祖如此重要,重阳节能被列为“祭四个祖先的节日”之一,由此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重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第一个节日的主题是“祭祖节”,这是游子风尘归来,全民族祭祖的节日。
所以,我们看了重阳节最有名的唐诗,诗行中传达了这种感情的基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一个人在异乡成为异客,
每到佳节我都会越来越想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朱丽叶少一个人。
9月9日,家人在家乡进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只有王维一个人在异乡,孤单寂寞。 他怀念家乡的村庄,怀念手足兄弟。
(二)登高节
这首诗还提到了重阳节第二个节日的主题——“登高节”。
在古代,每到9月9日,举家攀登望远。
远眺当然是为了看到美丽的景色,为了在漫长的冬天到来之前,看到最后瞬间美丽的秋天景色。
据说登山是为了避免灾害。 从前,有一个家族9月9日穿着茱艄登山,回来发现家里的家畜死了。 只有登高的家人平安无事。 这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但流传在风俗习惯中。 帝后,从下到民间,重阳节那天会远眺。
现在访问北京故宫,可以在御花园里看到太湖石形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 山上建有“御景亭”,是御花园整体的制高点。 这里是每年重阳节皇帝带领后妃登上高山远眺的地方,虽然不容易离开宫殿,但宫廷也是与民间同步的节日礼节。
与王维众所周知的唐诗的意思完全一致的是吕照旁边的一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游眺望》
董卢照隔壁
9月9日眺望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在他乡相互斟金花酒,
万里悲鸿天。
九重阳上山眺望远方,不能穿秋水回故乡,只能一个人喝菊花酒。 天空穿越秋癌尖叫,似乎唱出了两个人不能聚在一起的悲伤。
诗中憧憬的登山场面、悲叹的遗憾心情,与王维诗相同,这首诗更优雅的对句《九月九日眺望山川,归心归积风烟》被口语化的《在异乡成为异客,每到佳节都感到亲密》唱得更广泛,这是 由此可见,创作诗时最容易理解语言,让隐形女性理解诗的白居易,一定是最懂传播学的人。
重阳节登上望远的风俗,要全家旅行,倾斜房间,也是像农历3月3日的上巳节一样,全家人旅行,度过春天。
3月3日的春天之旅,如果说刺伤漫长的冬天后,在天清地朗的晚春日,让筋骨舒活,迎接春天的“踏青”的话。
那么,9月9日的秋天之旅是在进入一季冬藏之前,在秋天的消遣晚秋,健身消除疾病,登上“辞职青”。
全家人在春天迎来新年的希望,解放活力,全民族也要在秋天送走这一年的病邪,青青地分手。
这也是诗人苦闷无法回家和家人一起完成这个节日的使命的心理原因。
其实,重阳节的登高望远,是文体活动,也有哲学意义。
一年秋末登顶的望远,看起来可以看到金色秋天的丰收景色,但实际上可以把一年的奋斗收入到结束的得失之间。
四季第三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在一年中奋斗前进的道路的最后一站停下来,回头看看道路收获多还是遗憾,眺望未来的道路必须多次改善,这是年度奋斗的最后调整机会,生命英里的重要第一次停止
(三)敬老节
杜甫也有一首诗叫“登高”。 不能说是重阳登山,但确实在秋末上台,他写下了寥寥的旧态悲伤。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猴子吼叫,渚清沙天鹅飞回来了。
无边落木萧下,长江滔滔不绝。
万里悲秋常成为客人,一百多年的病一个人登上舞台。
痛苦地恨霜鬓,新停了浑浊的酒杯。
不去暮年,活力无限,前途美好的中青年群体,不太能理解沧桑老人身体力行不尽的叹息,生活希望下沉的无奈。 正如杜甫诗中所描述的,患了很多病,霜鬓苦涩,落叶声凄凉。 上台很晚。
所以,重阳节第三个主题的意义得到强调,也是重阳节、敬老节。
九、数字中的最大数,九、长时间谐音,这九上又有九、九重阳,长时间内有长寿的尊贵隐喻,因为重阳节由此具有祝老人长寿吉祥、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人到晚年,最常见的是李商隐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接近黄昏”,他的另一首经典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刘禹锡诗中的老当益壮的一句“莫道桑榆晚,霞尚满天”。 夕阳散发余热,人类重视晚晴,桑榆晚景幸福,这都是很美很温暖的景象。
孝顺父母应该是每个家庭永远不变的话题。
敬老爱老人,这是任何社会中体现文明的尺度。
人生是暮年,心境走向苍凉,身体无论如何走向老态,生命无论如何走向衰退。 但是,依然有“夕阳无限好”的另一种人生状态之美,依然可以让人类绽放出“为霞尚满天”的另一种灿烂的光华。 那是朝阳不及的大器晚成,是不擅长正午日头的成熟厚重。
一年秋末,到了岁末的重阳,就像经过一天的循环,到达黄昏时的夕阳一样,提醒人们爱、感谢和尊敬,传授着人生的奉献和到晚年老人的经验。
(四)菊花节
重阳节、落木萧萧下、群芳纷纷谢罪,此时只有菊花傲慢,独占天地秋天的含义,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提起重阳时,要与菊花紧密相连。
比如孟浩然的唐诗里写着“到重阳节再来菊花”,和朋友对着菊花,进行着共事。 李清照的宋词写道:“佳节与重阳,玉枕纱厨,午夜凉初透”。 东垣把酒放在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不灭魂,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冷孤节,一个人过,她也要加酒菊丛,担心菊花香。 所以,在属于菊花瓣的长重阳晚秋,菊花和重阳的活动形式不断分离,重阳和菊花香袅袅一体。
重阳是观赏菊花的节日。菊花是重阳的主角。 因为这个重阳节的第四个节日的主题是“菊花节”。
中国人爱植物,不仅贪图其芳姿本身,还重视植物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并为爱这一层的植物贴上了专门的文化标签。 比如《梅兰竹菊》中的四君子:
爱梅,爱它的“寒梅骄傲雪”的“骄傲”骨头。
爱尔兰是爱它的“空谷幽兰”的“幽”情。
爱竹,爱它是“咬青山”的“坚”力。
爱菊花的是“人薄如菊花”的“薄”。
1 )
所以菊花的第一个文化标签,人格属性,人是像菊花一样薄的君子风。 就像元稻唐诗说:
《菊花》
唐元稹
秋天的树丛像陶家,
篱笆周围日益倾斜。
不是在花里喜欢菊花,
这种花更没有花。
诗人在住处周围充满菊花,黄昏时特别香跳金秋舞。 他说,不是因为我无缘无故喜欢菊花,而是因为它是自然最后的收敛官的作品。 菊花是最后盛开的香味。
菊花不争百花之前,春夏之后礼让,就像“温良恭俭让”的谦君子。 人们赏菊,欣赏其高洁高雅的君子风格。
所谓“这种花更没有花”,也有先压制后炸,在后住的稳定中获胜的情况。 “丈夫是唯一不争的,世界不能与之战斗”,是安静无为、有时更有智慧的“有为”。 中国古代为政治讲究的“垂衣而治”、“无为而治”,正是这样的道理。
2 )
其实人们爱菊花,来自陶渊明爱菊。 在陶渊明的形象传播中,菊花是隐居而生的人格形象,是世外桃源的理想代表,是道法自然的本能象征。 所以在他的《饮酒》诗中说“菊东垣下,悠然见南山”,在他的《回来兮辞》中说“三径荒芜,松菊还活着”,菊是他远离功名利禄的远山,陶冶着他天然的本性的田园
因此,菊花的第二双重身份属性、人格标签是隐者之风、菊花,寄托着人们的成就感。
各中国文人的人生,要以儒教思想为高级指导,要“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先天忧愁,后天下乐趣”,积极承担有益的入世感情。
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都是保存桃花源头产生的精神的肥沃土壤,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调养气质的花园。 在那里,我想成为没有他们也没有担心,无视尘俗的隐士。 满意,可以抱着朴素的怀素。
人生的前方是有为的,承载着天下的入世感情,内心的后方是安静无为的,超越了社会的成才精神,共同支撑着中国人的完善丰富的文化人格,平衡着中国人的得失进退,使中国人的心理构成健康。
3 )
菊花的第三个图像标签是王者之风。
这是菊花来自黄巢的描述:
《第二后赋菊》
唐黄巢
秋天来了直到9月8日
我花开后百花盛开。
香阵透长安,
镇上有黄金甲。
黄巢屡试不爽,最终称霸反唐,这首落榜的诗蕴藏着他此时的懊悔和将来一定要卷土重来的气势,可以说是属于黄巢本人的诗的骄傲之作。
同样是“这朵花更没有花”的意思,元稻一介文人的笔调很淡淡,但黄巢的霸气说“我开花后,百花杀了”,有着浓浓的凛然的冷韵。
“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词原本描述满城是金黄色的菊花,象征着金黄色的秋天收获。 人们在重阳节戴菊花,景色美丽,应该驱邪,但在黄巢眼里,像金甲武士一样冲进长安,为我一个人。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构想也来自这首诗句。
不说黄巢,只看菊花:独立秋霜,独对秋风,秋景,独舞秋阳,确实有霸气逼近的王者之势! 在秋寒中,只有菊花孤独而骄傲,王者的形象,永不寂寞而扬尘,永不孤独而恐惧!
刮秋风,寒风凛冽。 唯菊凌霜,群芳残柔。 不管问谁,天命是风流!
菊花是唯一在秋阳残照中独占秋光的名片,丛中没有其他芳菲喧闹的打扰,菊瓣带霜,清寂骄傲地向天地送去了这种红色的化妆。
抑制一春桃红柳绿,放过一夏鸟语花香,是为了在盛秋寒阳独舞天下。
隐藏的爆炸,谁也阻止不了。
在秋风中,残阳下,红天满地,金灿灿,无人比肩,与谁竞争!
孤独是我一个人的狂欢,冷傲的样子,永远属于王者之风。
重阳对着菊花沉默的人,正因为志向高远,静水深,也许一个人喜欢菊花凛冽的霜。
(五)
重阳节像黄昏的色调一样,是染上秋天意义上的菊花香的节日,是祖先节、登高节、敬老节、菊花节。
在祭祀祖先的心理和敬老的意识中,有“人的重晚晴”的生命情怀,在登高的远眺和菊韵的秋香中,有“暗香盈袖”的生活诗情,在“我的话秋天的胜春朝”的重阳节,更在“晴空的鹤阵云上,诗情碧霄 最后,在最达观的重阳语中,总结重阳吧。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不易老,
岁岁重阳。
现在又是重阳,
战地的花特别可爱。
每年秋风很大,
不像春天。
像春光一样赢
广阔的江天万里霜。
作者介绍:
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子曰”微信号,“学习经典”微信号的创始人。
青年文化学家。 独立作家,文化主持人,国艺演说者。
光明网“醉中国”专栏的作者。 代表作有《国学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图书。 那个“国学和时政”系列的复印件,分别被广泛转载在全国的许多主要网站上。
策划并写了《琴梦中国》系列的作品。 包括《琴梦红楼》《琴赞诗经》等。
“国艺演说”是曹雅欣开始的演讲和演出并存的、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文化传达方法。 在《琴梦红楼》《琴赞诗经》琴歌艺术音乐会上,担任各音乐会的文化主持。
从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的现代传达,一直在时代性地解读国学、国艺。 (作者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标题:“重阳节是在过什么?”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