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35字,读完约9分钟

在过去的80年里,红军走过的路上留下了红军纪念馆,树立了纪念碑,向后人讲述了革命旅途的辛酸和辛酸,传达了革命先辈的理想和信念。11月4日,“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评选结果揭晓,红军会宁旧址被评为中国20个“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之一。在红军会宁会议部旧址、会议大楼、会议纪念塔和总碑林...凝固了过去时光的空,默默地诉说着前红军的“绝色泣鬼”的壮举和精神;今天,会宁人民坚持和发扬“红军精神”。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许多关于经济援助脱贫致富的故事不断上演。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满怀激情地传递长征,为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会师塔下忆峥嵘

11月4日,“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评选结果揭晓,红军会宁旧址被评为中国20个“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之一。

历史没有料到,公元531年首次命名的甘肃会宁,会在一千多年后见证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会宁在党的建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深远影响。

几天前,记者去西部寻找红色圣地。一路走向群山和荒原,辽阔的黄土高原,显得荒凉而壮烈。在红军会宁旧址惠始,惠始大厦,惠始纪念塔,和一般的碑林...悄悄谈到了前红军的“令人震惊和哭泣的鬼神”的壮举和精神;今天,会宁人民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精神”,在经济的帮助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会师塔下忆峥嵘

黄土高原的“红色地标”

走进红军会宁旧址,这里的每棵树、每块砖、每块瓦都诉说着革命旅途的辛酸,传达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

望着三塔环抱的巍峨的会师塔,在树荫下穿过红四军总部,爬上红军会师楼简朴而厚重的墙壁,望着塔上飘扬的红旗,听着讲述者动情地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不时会遇到一群身穿红军服装,重游长征路的“红军战士”。

八十年前,红军和第四军在宁城会师,两军的士兵抑制不住喜悦,放下钢枪,把背包放在肩上,含泪拥抱在一起。城里的人把自己的烧饼、馒头和鞋子送给红军战士...欢呼声、鞭炮和锣鼓声响彻空.会宁市

80年后,人们聚集在会议塔下回忆长征。塔塔会议的名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24军会议纪念塔”。1986年5月13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长征见证人、会宁会议见证人邓小平题写了这18个大字。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没有签名时,邓小平沉思了很久,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十万红军战士写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长征中死去,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我不会付钱的。”会议塔由甘肃工程师卢元光设计,高33.33米,寓意无限循环。这座纪念塔有19层,被三座塔环绕。这是中国唯一的联合力量纪念塔。其理念是,三支武装力量将像三个历史巨人一样联合起来,紧紧拥抱在一起,血肉相连,不屈不挠。

会师塔下忆峥嵘

80年后,人们在名为“地球上的红丝带”的雕塑前想起了他们的祖先。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脚、汗水和鲜血刻下的远征史诗,如现在。这座雕塑由顶部的五角星、三枝直立的步枪、三个红军头像和底部的鲜红丝带组成。这幅图直观地表达了长征就像一条永远在地球上飞翔的红丝带,它已经成为人类坚定信念的象征。

过去时的空凝固在会宁回师旧址,成为承载长征史诗的永恒坐标。

一个史诗般的英雄故事

在驻扎大楼前的广场上,艺术家王麒诚正在现场创作长征。

谈到创作感受,王麒诚告诉记者,这幅长卷长达80米,表达的是毛泽东的七大定律和长征。毛泽东在长征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诗歌,这些诗歌因其大胆的意境而受到广泛赞扬。将这首伟大的长征诗以绘画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在文字中,以诗歌的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在绘画中,并在会宁的一个聚会场所创作出来,是很有意义的。美国的icn电视跟踪了这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

会师塔下忆峥嵘

在红军讲堂的旧址,一群外国大学生正在参观。美国icn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是参加‘中美大学生长征之旅’的美国大学生。”美国的国际有线电视新闻网跟踪了整个事件。这次体验之旅的主题是“弘扬长征精神,展示英雄文化”。长征精神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英雄故事是史诗。”

长征路是一条英雄之路,勇敢拯救禹卫的14岁红军就是其中之一。

1936年10月9日上午,魏宏如带着他3岁的儿子禹卫来到位于邢家台邢家院的红军总司令部。大约10点钟的时候,魏伟和贴着标语的小红军来到了离县城西门不远的一条街上。突然,远处传来敌机的轰鸣声。小红军举起手喊道:“滚开,飞机要投炸弹了。”当街上的市民听到喊声时,他们立即散开并隐蔽起来。但是年轻的禹卫还在街上玩耍,敌机的炸弹呼啸而来。在这个紧要关头,一个小红军战士飞了出来,把于小伟摔倒在地,保护了他。一阵烟过后,孩子得救了,但是小红军躺在血泊中。总司令朱德听到这个消息时,工部断断续续地用微弱的声音说:“朱先生,我...不能和你一起去……”他蓬乱的头发遮住了他的前额,他没有闭上的眼睛充满了稚嫩的温柔。他翻过雪山和草原,带着子弹走了出来,熬过了寒冷炎热的夏天。经过25000英里的旅程,他用自己瘦弱的身体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步一步向会宁走去。然而,谁能想到,当三军即将会师,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他却被国民党的飞机炸弹炸死了,从此和他日夜相伴的同志们永远地离开了。红军牺牲后,朱总司令悲伤地说:“他是我的小伙伴。他今年只有14岁。他12岁时加入了红军。他的父亲和兄弟死于国民党的屠刀之下。他的母亲在给红军运送食物时饿死在路边的草丛中。他们的家庭为革命牺牲了。他只是一棵幼苗。我没想到他会留在这里。”

会师塔下忆峥嵘

在红军指挥部旧址,当我听到叙述者深情讲述这个故事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长征是由英雄们写的。走过桑田的历史,回首长征的忠诚灵魂,心中充满了力量。

“红色情结”的巨大力量

行走在会宁县,“红色情结”随处可见。公交车和出租车都喷上了“红色会宁”的标志,街道和小巷的灯柱上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大多数商店、店面和道路都是以“迎军”和“长征”命名的。“红色情结”根植于会宁人的血液。“锲而不舍、团结互助、锲而不舍”的长征精神已成为推动会宁不断发展的精神力量。在采访会宁县太平镇大山川村和西城工业园时,记者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会师塔下忆峥嵘

大山川村是一个有370多户1700多人的贫困村,有110户515人的贫困人口办了卡。为了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各级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和会宁县地方财政部门合作推动发放扶贫专项贷款,解决贫困农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支持贫困农民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大山川村的农民薛瑞是扶贫专项贷款的受益者。今年年初,他刚刚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万元,并计划扩建几个蔬菜大棚。薛瑞告诉记者:“有了这些蔬菜大棚,今年脱贫不成问题。”大山川村有60多名贫困农民利用精准扶贫贷款种植和培育蔬菜,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会师塔下忆峥嵘

去年,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是专门为甘肃省289万贫困农户量身定做的,每户3-5万元,期限3年,无抵押,无担保,全额财政贴息。去年,会宁县精准扶贫贷款的承办单位兰州银行与会宁县政府签订了贷款委托协议,将贷款分批发放到当地政府融资平台,并采取三五户担保的方式向贫困家庭发放贷款。

种植亚麻等特色作物是会宁发展富民产业、脱贫致富的具体措施之一。过去,会宁的家家户户都种亚麻,吃亚麻油,但基本上都是生产和销售。当地的亚麻籽油“在深山中长大的人不知道”,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2011年,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公司投资建设5000吨精炼亚麻油生产线后,与会宁县28个乡镇的2万多户农户签订了20多万亩亚麻种植合同,不仅让亚麻油走出会宁,也让当地群众扩大了种植规模,通过种植亚麻致富。

会师塔下忆峥嵘

“我们为当地人提供免费种子、肥料、塑料薄膜和技术指导。亚麻成熟后,以比市场价格高出20%的价格购买,这就提前锁定了农民的收入,很多人可以通过种植亚麻来摆脱贫困,”建威食用油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告诉记者。由于市场前景看好,公司近期将投资1.2亿元建设另一条1.2万吨菜籽油生产线。为此,公司以土地和厂房为抵押,向会宁农村商业银行借入1000万元低息贷款。中国人民银行会宁县支行副行长石英虎告诉记者:“由于公司带动了更多的贫困农户,扶贫效果良好,会宁农村商业银行向公司发放的1000万元贷款使用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扶贫再融资资金。当公司发展壮大时,它可以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和农民脱贫。“在中国人民银行会宁支行的指导和推动下,会宁县财政部门积极跟进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今年以来,会宁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涉农贷款8亿元,其中农村涉农企业贷款5.5亿元。

会师塔下忆峥嵘

在红色热土会宁,许多脱贫致富的故事不断上演。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满怀激情地传递长征,为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乐山图片的这个版本)

标题:会师塔下忆峥嵘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