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42字,读完约6分钟

《经济日报》原名:贸易保护主义损人利己――访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王卫东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就德国经济部重审艾思强收购案和中国企业在德投资一事采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部长王卫东。

经济日报记者:德国经济事务部最近证实,将重新审查收购爱思强的事宜,并拒绝向中国企业发放收购欧司朗旗下照明业务公司ledvance的许可证。你认为德国经济事务部怎么样?

王卫东:据德国媒体报道,德国经济事务部正在努力推动欧盟层面的法律修订,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以便成员国政府有权在某些情况下阻止非欧盟资本收购国内企业。根据舆论,这把剑对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最近,个别德国政治家一再强调,德国和欧洲是开放的经济体,有必要防止欧洲的核心工业利益受到不公平竞争手段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担心德国经济事务部对爱思强公司并购案的重新审查,因为政府干预给两国企业的互利合作增加了不可预测的变数。从本质上讲,德国某些人限制中国投资的说法是一种新的投资保护主义,同时也夸大了中国的威胁,忽视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客观条件和中国在开放市场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15年里认真履行了其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扩大了市场准入,并逐步取消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与2011年相比,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限制类项目从79个减少到38个,禁止类项目从38个减少到36个。具体到中德投资合作,在华德国企业有8200多家,在德投资的中国企业只有2000家,显示了中国市场的开放性。德国不能要求中国开放其市场,但同时又为中国投资设置障碍。这种保护主义倾向不会给德国乃至欧洲经济带来成功。

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一方面,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本土企业实力增强以及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一些外资企业已经习惯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市场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当中国市场发生变化,遇到经营困难时,他们不会考虑如何改变经营战略,而只是将其归咎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深入参与了全球化,这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几十年前,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在世界上投资。如今,一些保守派将中国企业“走出去”描述为具有民族背景或政府意志,这是对中国发展的偏见和对中国企业的歧视。

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事实胜于雄辩。尽管一些德国人坚持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增长了110%,这有效地反驳了这些客观的指责。

经济日报记者:德国经济部的保护主义措施将如何影响中德未来的经贸关系?

王卫东:首先,中德互为该地区最大的经贸伙伴,为中欧合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德国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红利,中国已成为大众、戴姆勒和宝马等德国知名汽车公司最重要的单一市场。中国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保持了6.5%以上的增长速度,市场机遇和合作前景广阔。德国有识之士应该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看待与中国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而不是在当前欧洲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人为地阻碍中国与德国的投资合作。这与两国密切的经贸关系不相称,也不符合德国经济界的利益。

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其次,中国和德国都是出口大国,多年来一直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双方应携手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为企业间互利合作营造宽松的政治氛围。德国现在是世界上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甚至不时受到欧洲邻国的质疑。如果德国政府积极夸大外部威胁,推行保护主义,其他国家最终也会用同样的逻辑要求来限制德国企业。

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第三,德国经济的优势之一是政府很少干预经济。对中国投资者的政治审查将使其难以确定明确的标准。例如,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的贷款可能被视为政府支持,这将使所有中资企业受到广泛怀疑。这一政策的不确定性将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不安全感,影响德国的投资环境,最终给德国企业自身造成损失。因此,一些德国企业可能会错过理想的战略合作伙伴和进入亚洲市场的好机会。

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经济日报记者: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现状如何?

王卫东:今年以来,中资企业在德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基数太小。2015年,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8.2亿美元。今年以来,几个超过10亿美元的大项目相继出现,给人的印象是投资增长很快,但实际上,中国在德国的投资总额并不大,确切地说是很小。截至2016年8月,中国对德国的直接投资总额为78.5亿美元,不到德国对华投资的30%(官方数据为272.5亿美元)。中德之间双向投资的不平衡与两国之间密切的贸易关系不相称。根据德国联邦银行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截至2014年底,中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德国吸引外资总额的0.3%。即使加上最近两年的新投资,也不会超过1%。然而,许多德国媒体只夸大了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大规模“落地”,只谈论其速度之快,却没有谈到中国投资起步晚、基数小的事实。

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根据来访企业的反馈,中国在德国的大部分投资都是成功的。在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同时,积极实施本土化管理,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被收购企业的负责人和德国员工普遍对企业的发展感到满意,有些人说他们已经超出了预期。应该说,近年来,德国各界对投资的总体看法不断发生变化,公平和客观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要彻底消除对中资企业的偏见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各方加强沟通交流,增加信任,消除疑虑,也要求中资企业培育自身的内在实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经济日报记者在王志远柏林)

标题:中国驻德使馆官员谈爱思强收购案: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