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37字,读完约5分钟

151

申怡然

“你疯了!”

这是吴悦迪近十年来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每当他说他在开发合成基础油的时候。

因为世界上唯一开发出相同技术和产品的企业是埃森克美孚,而吴悦迪等人当时创办的企业有20多人,几台实验设备,不到3000平方米。

NAKE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合成润滑油的科技企业。2015年,它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合成烃基础油工厂,并首次实现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全合成润滑油本地化。像埃森美孚一样,它已经成为一家拥有pao(聚α烯烃)和烷基萘合成技术的企业。

Pao和烷基萘是生产高档汽车发动机油的最佳基础油,可满足发动机最苛刻的工作条件。在使用过程中,油的性能可以长时间保持稳定,从而大大延长了汽车换油周期。

这两种油品的R&D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尤其是pao合成技术,一直被几家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在中国,只有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但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水平,尚未形成大规模生产。

在此期间,吴月娣从中石油转职,与刘、、共同创办了南汽的母公司大浦化工,并开始了润滑油贸易。

开始

“做了几年的生意,利润很好,积累了一些资本”,吴悦迪回忆说,直到2003年,这三个人成立了NAKE,从事润滑油的贸易和加工。

2003年前后的成品润滑剂市场,行业需求强劲,但技术和资本门槛较低。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市场竞争激烈而无序。吴悦迪说:“我们决定独立改造和开发基础油。”

同时,刘告诉记者:“我以前接触过一些国外合成基础油产品,特别是美孚1号使用的pao(聚α-烯烃),性能这么好,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刘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从事润滑材料的研究和生产,也是吴月娣的大学同学。“不是聚α烯烃吗?让我们也开发一个,好吗?”话一出口,团队就一致同意了。

刘拍了拍的脑袋。“扔一百万,就这么做。”

2005年,Nak的团队引进了一项制备高粘度pao合成技术的科研项目,由刘、洪领导,负责技术研发。洪于2001年加入该团队,在中石化从事润滑油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销售。“我们投资了实验室、科研设备和实验原料,并与一些高校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究开发。”身穿白大褂的洪在黑板上写下了化学分子式,他说:“这种技术是创新的,在制备高粘度pao的同时,可以省略加氢过程,加氢是一种安全性投资高的化工过程。”

十年纳克:合成润滑油国产化之路

然而,经过三年的科研项目,还没有研制出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绩效指标总是无法上升."洪的讲话面无表情。"这时,我们第一次听到了怀疑的声音。"。

弯曲的道路

“你疯了!有没有可能不氢化?”

2007年,当吴月娣把项目材料提交给科委的时候,坐在对面的专家们都睁大了眼睛。吴月娣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被问得哑口无言。”“但面对一项创新技术,专家们还没有得出结论,因为没人知道该怎么做。”

当时,pao合成技术在一些国有企业得到了发展,但只有外国企业获得了研究新一代工艺技术的专利,在中国仍然是空怀特。

这时,纳克的R&D费用已经超过了预算。“它经常是买来的材料,实验室被砸碎了,它还没有被制造出来,而且它已经被废除了。就资金而言,今天是10万英镑,明天是8万英镑。”

该团队的研发持续了一年多。2008年,NAKE在一次实验中制备了符合性能指标的pao合成基础油。

"最终完成了,我们立即决定扩大生产。"因此,该团队建立了一个中试规模的生产工厂,耗资超过200万元。与此同时,吴悦迪在上海组织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该产品。

“但回头看看这个实验,它实际上是一个侥幸,新闻发布会是一个笑话。”吴越迪笑了,声音很高,蓝色的眼圈推开了他额头上的皱纹。“产品推出时,客户的反馈非常糟糕。”

“中国制造根本行不通”。

石油产品有问题,与美孚和壳牌完全不同。

吴月娣重复了顾客的话,一些产品相继被退回。

在实验室的另一边,中试厂还在生产,刘和带着技术员解决了扩产中的技术难题。

到2008年底,NAKE已经在R&D投资了1000多万元,公司的资产也很紧张,这给团队带来了压力。

“说实话,我睡不着,我一直睁着眼睛,直到天亮。”刘瞪了一眼。“我提出了这个项目并负责它,但我支付了每个人的零花钱,所以我在这个时候放弃了研发。钱已经烧了一千万,还不放弃?我再也找不到问题了。”。

闻仲说:“我觉得总有一点希望,但我什么也做不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结束。”

洪看着黑板:“回想专家们对我们的疑惑。”我们盲目相信这项创新技术,我们真的能省略氢化过程吗?也许这种科学研究的想法是错误的。”他的笔在黑板上划着十字,上面写满了化学公式。

“错了,这完全是个错误。”刘告诉记者团队在2009年放弃了这条技术路线,但并没有停止研发。

“一方面,我们参考了国外专利,另一方面,我们在工艺流程中重新加入了氢化。”刘和洪带领技术团队探索正确的技术方向。

一年多以后,这项研究出现了。

“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鲍的技术,”的眼睛又变得圆了。“幸运的是,如果团队中有一个人跳出来说他不会这么做,他可能就做不到了。”

正确的道路

这里没有安静的普通化学实验室,因为有鸡鸣和鸡鸣的噪音。记者跟随洪来到的实验室。两个戴眼镜的白大褂蹲在一台巨大的机器前,专注于修理它们。袖口被夹在小臂里,然后卷进大臂里。“这是用于聚合实验的装置”,银灰色机身用透明玻璃罩包裹,“气体有毒,里面是密封的空室。”

洪指着另一边的。一个装置占据了房间的一半,一个银灰色的圆形反应器,以及以交错方式延伸的细管。"这是加氢工艺装置,这是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仍然面无表情。“在走上正轨后,我们拆除了原来的试点工厂,并投资1000万英镑建造新工厂。”

2010年后,pao合成技术基本成熟,洪开始带领部分技术人员对油品的规模化工艺进行研究。“从实验室到工厂,是一个复杂的研发过程,包括设备改造、质量控制和性能测试。”洪钟弦说:“我们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了。如果我们生产十批,就必须保证十批都是好的。”

与此同时,刘带领另一组技术人员开发烷基萘。“这是美孚1号油的另一部分”,刘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烷基萘不是合成润滑油的基本配方,但与pao混合是非常有效和经济的,特别是在中国

中国煤焦油产量丰富,烷基萘的原料萘就来自于此。每年,大量的萘原料被用作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减水剂,并且价格非常低。然而,对于精细化学品,特别是合成润滑油的应用,国内很少有人提出。在学术上,相关文献很少,也没有应用企业。

Nak是中国第一家提出烷基萘的企业。

刘闻仲告诉记者:“烷基萘和pao是同一技术平台的延伸。”“在掌握了pao技术后,该团队花费了200万美元,迅速完成了烷基萘的制备技术。”

2012年,NAKE同时掌握了pao和烷基萘的制备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家。

该企业没有向公众公布这项技术。“考虑到2008年的教训,团队决定集中精力生产”,吴月迪说,“应该召开什么样的新闻发布会,而生产能力是关键。”这些产品已经通过了整条生产线,但他们仍然担心市场不会接受它。”

他们发现了上海化学工业区。工业区表示支持,并给予该企业100亩土地,但它花了约1亿元,以建立一个工厂。“做生意赚的钱几乎烧完了,银行贷款也很有限。依靠自己的资金是不可能的。”

吴月娣决定换钱,开始融资。

融资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会见了100多名投资者,每个人都有20分钟的时间,但没有一个人留下。”

吴越迪摊开双手说道。他的手和脸的颜色不一样,但是他的脸的颜色很深,蓝色的眼窝是凹陷的。

自2008年以来,吴悦迪一直试图寻找投资机会,“每天写文件,不停地写,”他回忆说,“描述技术有多好,项目有多好,就是没有人投赞成票。”

“电子邮件一封接一封地发着,有些人听说是科技的就不回复”,于是吴月娣从海投转到了寻找科技投资。

“为什么中石油和中石化没有在这项技术上取得成功?你怎么能做到呢?”

"它什么时候投入生产,你能在一年内看到效益吗?"

他重复了投资者的提问,并表示他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我还参加了一些正式会议,投资者请专家对我们的项目进行评估。”吴月娣很激动,但她没有等到会议通知几个月后,终于走了。

刘闻仲说:“有几次,我向他们解释技术,但对方似乎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他半睁着眼睛盯着,模仿投资者的表情。吴月娣同意这一观点。“他们没有深入参与技术行业。或许,寻找投资只能寻找机会。”。

2011年,吴月娣遇到了陈海昌。

陈海昌是田海蓉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参与了多家企业的股权投资。与吴月娣交谈后,他要求了解Nak的技术情况。随后,我参观了企业实验室、中试生产设施和由30人组成的技术团队以及团队的技术专利。

几天后,陈海昌表达了对Nak的信任,并投资5000万元。

同年,NAKE开始建厂,并开始了一系列工作,如环境影响评估测试、设备采购和建设。三年后,纳克完成了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工厂的建设,拥有近300名员工,包括R&D、销售和工厂工人。

2016年4月,纳科公司总工程师刘清才带领记者来到工厂。一个深灰色的加氢装置,包裹在一个五层的砖房里,已经在实验室里看到了罐区装置、混合装置,这里放大到十几米高。无数不同长度的灰色管道交织在一起,偶尔会有白色的球穿过缝隙。近看,原来是工人头上的安全帽,但工作服的颜色融入了深灰色的管道。刘清才告诉记者:“工厂于去年正式投产。”"但是投入生产的过程并不顺利."

十年纳克:合成润滑油国产化之路

原材料本地化

“你疯了!Paos在中国找不到原材料。”

在2012年的一次技术交流会议上,当吴悦迪张开嘴时,专家的目光聚集在他的脸上。

pao合成油的原料叫α烯烃,国外企业通常用乙烯生产,而我国没有乙烯齐聚装置。国内企业一直依赖进口,一些国有企业使用石蜡裂解获得原料,但其性能有缺陷。

吴月娣表示:“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陆续听到这种说法。我们本来想从大工厂进口少量的材料,也许几百吨就够了。出乎意料的是,随着产能的增加,问题也出现了”,他告诉记者,“我们必须开始思考中国哪里有原材料”。

2012年,吴悦迪开始到处寻找α烯烃。当时,在润滑油行业,有人提出了合成油的本地化,而且有广泛的传言说,它可以从煤提取液体。

吴月娣也在一篇报道中得到这个消息。“中国有三家煤制油企业:神华、伊泰和淳安。考虑到工厂位置等因素,我决定去淳安。”六安是山西省七大省级煤炭企业之一。2008年,中国建造了第一座煤制油工厂。

2012年4月的一天,有人打电话到刘俊义的办公室。刘俊义是潞安煤基合成油公司的总经理。打电话的人想要该公司的煤基合成油样本,并试图提取α烯烃。他告诉刘俊义,他在上海有一家pao合成基础油厂,需要这种原料,希望在六安做下游生意。

“你们有原材料,我有技术,这对双方都是一个机会。”

多年来,潞安煤制油主要被制成柴油、汽油等燃料油。由于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作为精细化学品的原料供应商,六安可以进入另一个市场。

挂断电话后,刘俊义迅速向领导汇报。第二周,他和集团公司的几名经理飞往上海,与电话中的人吴悦迪会面。

刘俊义告诉记者:“我们参观了实验室和工厂在纳克,并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在一起。”“Nak的速度非常快,之前的几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最初都和我们谈过合作,但他们都没有走在Nak的前面。”他还表示,“山西省国资委非常支持合作,特别是为缩短两个企业合资申请时间开了绿灯。”。

六个月后,Luanak合资子公司正式注册。

一年后,双方在纳克工厂建立了第一个α-烯烃分离装置。

2015年,工厂建成并投入运行。NAKE成为中国第一家从煤制油中获得pao合成基础油并实现原料本地化的企业。同时,它也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目前,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仍在优化,但它们将不再受制于外国。”吴月娣坐在桌边,茶杯在他的右手上,水平光线照在他凹陷的眼眶上。“化学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技术。从研发到着陆需要很长一段路,工业供应链不能丢失……”

标题:十年纳克:合成润滑油国产化之路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