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5字,读完约4分钟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可辛认为,目前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下滑的最大压力来源。]

在猴年春节后的工作日,中国经济迎来了频繁的“春风”。

一方面,全球市场在大动荡后强劲反弹。在这种背景下,猴年第一天中国股市开盘表现顽强,没有明显的“补偿”;16日,上证综指继续上涨,上涨3.3%。与此同时,海关总署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贸易顺差创下单月新高,中国继续保持巨额经常账户顺差。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创下了10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再次削弱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

中国经济“蓄力”期: 以融资软手段“补短板”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略低于7%的数据引发了许多争议。尽管6.9%的增速仍在合理范围内,但如何抓住窗口机遇,尽快转化动能,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新的政府工作年的到来,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持发展和改革已成为市场的热门话题。

最近,《中国商报》就此问题采访了多部门官员和相关学者。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仍将是今年的主题。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的变化,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和调控手段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位经济部门的中层干部告诉本报,通过货币、财政和金融手段实施调控将是一个新亮点。他认为,在过去,中国的调控更注重投资、生产和贸易,但随着中国资本环境的变化,政府正试图用更多的“软手段”来实现其作用。与此同时,他强调,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安全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利用近年来的过渡期来“修复”这些缺陷对未来的发展是积极的。他认为,基础设施投资、社会保障、精准扶贫等方面将成为近两年政策密集“倾斜”的重点。

中国经济“蓄力”期: 以融资软手段“补短板”

“弥补短板”:为项目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初,房地产去库存化运动已经开始。尽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低成本和短板”这五大任务已经明确界定,但市场对供应方改革的理解和解释仍有不同的声音。对于这种差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厘清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非常重要,其中较为关注的“供给管理”是指政府对供给侧问题的管理,五大任务属于供给管理范畴。

中国经济“蓄力”期: 以融资软手段“补短板”

其中,前四项任务被认为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突出问题的良药;就短板而言,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对长期发展的考虑,真正反映了供应方的思维。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可辛认为,目前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下滑的最大压力来源。为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弥补内需不足,过去一年,有关部门集中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交通、环保、棚户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今后在这些领域实施项目,不仅将成为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也将为中国经济的质的变化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蓄力”期: 以融资软手段“补短板”

他还认为,尽管国内外市场动荡不安,但这只是一个罕见的窗口期。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一些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时,谈到了中国的发展,指出中国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五年,我们将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三分之一。这一进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专项债券和建设资金继续发挥作用

自去年以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来实现稳定增长和弥补不足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识。在收紧过剩产能的同时,政府去年批准了数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然而,在财政收入减少和地方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些项目的进展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最大的原因是财政约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名官员告诉本报,为了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去年做了许多尝试。其中,最可喜的成就是在许多重大项目中尝试发行专项债券和专项建设资金。今年,吸取的经验教训将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和项目。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发布的官方文件,2016年,它将继续发挥良好的作用,放大和煽动专项建设资金。加快工程开工和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的跟进,发挥投贷款结合效应。推动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

虽然增加财政赤字和扩大地方政府债券互换被认为是获得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但许多受访学者仍认为,发行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债券可能是现阶段获得建设资金、促进已获批投资项目快速全面启动的最重要途径。陈可辛还认为,这也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最有效措施。

事实上,一些承担重大项目的企业过去曾尝试发行债券。例如,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铁路总公司在2015年发行了1600亿元的铁路建设债券。

标题:中国经济“蓄力”期: 以融资软手段“补短板”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