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1字,读完约4分钟

实习记者饶寿春北京报道

也许没有人想到,一百年前形成的马拉松赛事会在短短两年内席卷全国,并逐渐形成一股流行的“马拉松热”,进而衍生和推动“马拉松经济”这一独特的社会形态。

也许“马拉松经济”还没有专业的解释,但是梳理一下“马拉松经济”形成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会发现这条经济线已经不再是原来参加比赛所带来的赞助、制鞋、制衣等基本经济利益,而是包括了贸易、餐饮、旅游等许多行业。

虽然马拉松最初并不是作为普通人的娱乐而诞生的,但由于其操作简单、参与门槛相对较低,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它逐渐成为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的中国中产阶级的首选。

“马拉松热”的兴起

中国马拉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举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马贝),现更名为北京马拉松赛。虽然与国外相比,马拉松在中国的历史并不短,但中国人的参与度也不高。根据公开数据,1981年只有86人参加北马来西亚。尽管自那时以来参与者的人数有所增加,但1998年只有752人参加,新世纪后人数突然增加到1万多人。

这一趋势也可以从广州马拉松(广州-马来西亚)的发展趋势中看出。马光成立于2012年,最初有20,000名参与者,然后在2015年增加到30,000人,其中近10,000人没有注册,因为配额已满。

“2014年是国内马拉松热升温的一年。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这使得大量的人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和关心自己的健康。通过电视和媒体宣传,马拉松成为一种时尚,并被许多人接受。这些人主要是有资金和时间的中产阶级。”他对文怡说。

何文怡说,新中产阶级从小就没有太多的体育教育,所以有体育爱好的人相对较少。“在这个时候,马拉松的出现,因为它相对简单和低进入壁垒,成为中国人的爱,这不是不合理的。”

2014年开始训练并爱上这项运动的罗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从自己作为一名赛马选手的角度来看,如果只考虑跑马拉松所需的装备,一套装备只需要2000元左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总要去赛场赛马,因此交通和住宿费用非常高。”罗说:“我参加马拉松是在2014年,可能是马拉松热潮开始的时候。”我周围的一些朋友跑步,这很有挑战性。我想我可以试试。成功是一件保全面子的事。”

“马拉松经济”背后的逻辑

“去年我参加了六七次马拉松比赛。我指的是整个过程。”罗先生说:“厦门、无锡、金山岭长城马拉松、秦皇岛、北京和长城马拉松。”

正是因为“马拉松热”在中国不断掀起高潮,这项运动背后的经济效应才逐渐动摇。这背后的逻辑,除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如赞助、奖金、运动器材等。,剩余的附加值由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带来,如餐饮、住宿、旅游等。,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受这些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全国许多城市都组织了自己的马拉松比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1年全国马拉松比赛只有22场,但从那以后,2012年发展迅速,每年增加11至33场,2013年增加39场。2014年,“马拉松热”诞生了。与前一年相比,共有12至51场比赛,其中38场比赛的参赛人数超过10,000人,参赛人数超过900,000人,比上年增加10人

中国“马拉松经济”溯源:从竞技到经济的转变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15年,仅中国田径协会就登记了134项马拉松及相关体育赛事,比2014年增加了83项。如果加上没有记录的项目,全年马拉松项目将达到300个左右。

由此可见,传统的马拉松项目已经逐渐从最初的比赛和健身转变为“经济效益”和“运动健身”的双重目的。同时,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发展意见》)进一步将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推进,体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意见》强调:“到2025年,力争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将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这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群众基础广泛的跑步自然会起先锋作用。

中国“马拉松经济”溯源:从竞技到经济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马拉松比赛刺激当地经济发展是一种有益无害的方式。首先,它没有环境污染,然后它可以促进整个城市的第三产业,输出当地文化和增加城市软实力,这是政府官员非常愿意做的。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能力和现代化能力的考验。”一位未透露姓名的体育人士表示。(Rono)

标题:中国“马拉松经济”溯源:从竞技到经济的转变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