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11字,读完约10分钟

原题:拍照的穷人家

在陇县,谢万清是个有争议的农民。 赞扬他的人认为他30多年来一天拍摄农村主题素材的纪实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瞧不起他的人认为,一个农民把时间花在光支出没有任何收获的照片上,不是正业。 对于外部的批评,谢万清不在乎。 他认为自己精神丰富。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年,陕西农民谢万清花在拍摄上的时间明显少于以前。 年初他家在县里被认定为贫困者。 县里的帮忙干部说:“谢谢。 你是我们陇县的名人。 为了消除贫困,你必须有好的领导。 11月,按计划种完20亩核桃树经济林后,谢万清终于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12月中旬,以他为主人公的纪录片《老谢》入选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作为特别嘉宾,61岁的谢万清第一次坐飞机,还受到了在活动现场被参加者包围要求签名的“待遇”。 从广州回来,谢万清赶回陇县。 家里的母牛很快就会生小牛。 妻子也身体不好,必须赶紧照顾。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西安回陇县的车里,谢万清对华商报记者感慨万千。 自己的一生给西安知青带来了“伤害”。 知青让自己着迷于照相机,而且着迷于照相机已经30多年了。 “你不知道,拍照这份工作就像抽烟一样上瘾! ”。

知青劳动迷上了照相机

峰山村位于陕西甘相接的陇县北部山区。 这里最高海拔2300米以上,常年平均气温低于12℃,不能种庄稼。 1955年,谢万清出生于这里的普通农家。

1969年,当时没有中学毕业的谢万清参加了劳动,加入了村里的青壮年修水库方面。 水库建设的劳力来自陇县各地,包括来自西安等城市的下乡知青。 一位知青拿着135张“红梅”卡单反照相机,业余在工地给大家拍照。 从那以后,谢万清就迷上了照相机。 因为好几次真的想接触青涩的照相机,他自己为青涩的照相机工作,有一段时间得到了背照相机的机会。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那架照相机当时价值100元以上,当时14岁的谢万清在水库工地干了一天的力气活,只赚了6美分。

1970年,谢万清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第一目标:好好工作,赚钱,买和知青手一样的照相机。 为此他开始加班了。 为了从早到晚买照相机,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的头有问题。

1978年夏天,谢万清终于攒了74元钱,从当时的陇县百货公司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 那一年,他23岁。

安桂芹于1980年与谢万清结婚。 她刚结婚,发现谢万清整天抱着照相机发呆,最初吓了一跳,回想起来觉得谢万清的真正头脑有问题。 之后,谢万清为没钱买胶卷而烦恼,得知当时农村的电没电了,不能做暗室。

整个1980年代,谢万清在家里一边种庄稼一边拍照。 西安知青当时教他的东西有限,他步行20多公里向县文化馆求教,坐公共汽车去宝鸡,软卷很强,请宝鸡百货公司的照相机柜台店员讲解照片知识。 后来,他买了“照片入门”,但看不懂里面的很多字,向小学老师求助。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村民红白庆事、邻居田间耕作、陇县各种市场成为谢万清的摄影素材。 别人卖麦子的钱经常用来给家里添家电,但他几乎用来买胶卷。

20世纪80年代,暗室是胶卷拍摄的必要条件,当时峰山村还没有通电。 谢万清以煤油灯为光源,用尿素和食用醋代替化学试剂显影照片。 使县市文化馆许多专家吃惊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成功了,有时照片作品被用于报纸上。

宝鸡打工进入摄影圈

20世纪90年代中期,谢万清住在宝鸡等地打工,在货店拉架车。 不管去哪里工作,他胸前的挎包里总是装着“红梅”的牌照照相机。 从那时起,他开始把镜头对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兄弟,拍摄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在城市的生活。

那天谢万清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专业摄影的朋友们。 他偶然在当地的一家文化机构认识了一位专攻摄影的老师。 后者被谢万清的精神所感动,经常送胶卷,教他如何拍得更好。 从这位老师那里,谢万清第一次知道这几年拍摄的农村主题素材有纪实拍摄的名字。 这位老师还告诉谢万清说纪实照片值得留下记录和历史,作为社会证人是唯一的价值。 这句话使谢万清感到醍醐灌顶。 如果以前他以摄影为爱好,那么从那以后,摄影就被视为一生奋斗追求的事业。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在宝鸡打工的谢万清渐渐认识了摄影社团的很多人。 1989年春节,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谢万清在宝鸡市文化宫举办了一个小电影节。 电影节不太引人注目,但某影像企业的老总喜欢他的朴素和敬业,邀请他去影像企业的暗室工作。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成为影像企业的员工对谢万清来说确实像老虎。 接触领域的人变多了,他的视野和专业信息也变得更丰富了。 只要有空,他就回陇县拍照,不仅拍乡村和小镇主题素材的纪实,还帮助当地山区农民们拍家人的照片,帮助老人们拍遗像,很少收取费用。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在这期间,谢万清开始试图参加一点摄影比赛。 比如他给在日本举办的第五十届国际摄影沙龙发了几张作品。 最终没有入选,组委会礼貌地给他回信说:“没有虚假和修饰,有‘炕’的味道。”

在谢万清准备把照片作为改变命运的道路的时候,由于事故的打击他最终决定离开城市。 那是2000年左右,摄影圈的朋友在宝鸡集会上,他像往常一样抱着他的“红梅”120照相机在活动现场走着。 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男性,谢万清无意中挡住了他的长焦距镜头,指着谢万清手中的照相机斥责说:“别这么快扔垃圾,你已经为自己有古董了。” 谢万清的脸突然变得通红。 他默默地离开现场,发誓今后不进入拍摄圈。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辞职回老家

和女人结婚没有彩礼就被指责了

2006年左右,谢万清辞去影像企业暗房工作回到陇县农村。 他辞职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数码相机刮风,黑暗的房间已经不被采用了。 二是他五十多岁了,拍了这么多年的照片不但不能改变生活,还会把家的日子搞得一团糟。

回到峰山村的谢万清继续农活。 繁重的劳动余地,他开始反省拍摄没有成功的理由,最后找到的答案是经济条件不行。 “在摄影领域最赚钱的是人物画和风景,但我初期使用的设备只能拍纪实。 拍摄风景和人物靠镜头,但在这一点上我的设备没有特征。 理解了这个,我也变得坦率了。 也就是说,我同意有人说我的设备是垃圾的看法。 ”。 年12月20日,谢万清坐在他家客厅对华商报记者说。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但在邻居们看来,谢万清曾经有机会改善经济条件,但被他放弃了。 谢万清有两个女儿前几天出嫁了。 按照当地风俗,两个女儿的彩礼一共应该有十万元的收入。 但是谢万清几乎不收钱。 他的理由是女儿不是商品。 收到彩礼等于卖了女儿。 他不理解别人的理解。 他告诉华商报记者,长女的老家是眉县当地的村干部,这几年一直高度重视他的“山里亲戚”,是因为自己做的事有道理。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关于谢万清这几年来拍照,安桂芹苦笑着说了习性。 安桂芹说前几天农村生活的人买钱的地方很少,家里终于来了钱,谢万清首先想到的是买胶卷,买相纸。 因此,两人曾多次吵闹提出离婚,但每次都被谢万清说服。 “他总是说他做得对,不是赌博。 他说我会让你妈妈过上好的生活,这句话至少说了几百遍。 ”。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对于妻子的抱怨,谢万清只是笑了笑不反驳。 但是,背着妻子后,他对记者说:这一代负债最多的是老妇人,她跟着我吃了很多苦。

摄影也给了谢万清一点机会,但为了照顾家人放弃了。 有一年夏天,平遥举办了国际电影节,谢先生的电影被选中展示。 新华社记者打电话预约采访老谢,老谢赶紧回家收妻子麦子,买了火车票,所以拒绝了。

年3月北京打来电话,老谢的作品在米兰召开的世界园会中国馆展出,被邀请去米兰,约定负责交通和住宿。 你听说谢先生想带妻子去吗? 对方说这不行,谢先生因此说他不去。 后来,老谢问来访的西安纪录片导演宋满朝。 米兰属于哪个省? 宋满朝告诉他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 谢万清对此有点后悔,但他不想再出现。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我不习惯数码相机

“那不能称为拍摄”

年,谢万清最高兴的不是在西安纪录片制作者宋满朝等朋友的帮助下,在西安举办了自己的摄影作品展吗?

电影节在4月春耕生产的间歇举行,地点在汉城湖公园内。 展示了记录40年来西府农村民俗文化和乡村变迁的150幅照片作品,主题是谢万清自己决定的“我的家乡”。 电影节非常成功。 电影节上有人问谢万清。 作为农民为什么必须举办摄影展? 谢万清的回答很简洁,他认为拍照其实是在说故事,说的是你城里人怀念而不知道的农村故事。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谢万清在心里压住了另一件事。 那是他儿子谢子龙26岁了。 你应该找对象。 谢子龙现在在宝鸡酒店做厨师。 三差五,谢万清总是给儿子打电话问对方怎么样? 每次听到儿子在说话,他都乐意给某人抽烟。 但是,过了一会儿,听到儿子打电话分手的时候,感谢很失落。 他的丧失不仅使儿子的对手无法说话,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他没有能力给儿子发彩礼金。 今天陇县一带,民间彩礼最高已经达到15万元。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好几次,无法上网,没有微信谢万清给朋友打电话,他说这几年拍的纪实照片底片有两万张以上,看有没有人或机构想买。 因为他从来都值得从别人那里听到这些事情。 遗憾的是,打了好几次电话,没有一个买家。

年12月中旬,宋满朝拍摄的谢万清两年纪录片《老谢》被选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谢万清作为嘉宾出席。 重视这次活动,宋满朝向老谢赠送迷彩服做了“行头”。 谢先生全身的“荣装”吸引了国内外很多记者的观察。 一位记者问老谢是否当过兵,浓陕西甘肃混合口音的老谢笑了笑,回答自己当过民兵,而且是中队长。 回答这个问题,谢先生突然心里堵得慌。 他认为自己既不是纯粹的摄影师也不是真正的农民……。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从西安回到村子的当天下午,附近村民来找老谢,说父亲老了,说可能受不了这个冬天,找老谢去给父亲拍头像,将来拍遗像。

村民离开后,谢万清吸了好几根烟保持沉默。 之后,他告诉记者,刚才一直在犹豫是胶卷机还是数码机,拍老人的照片。 那台9,000多元的数码相机是这30多年来使用过的最贵的照相机,是陇县的政治协商委员会去年为同一位政治协商委员老谢筹集钱买的。 但是谢先生对这台新机器很没有习性。 他总是告诉别人数码相机在玩电脑。 不能拍照。

【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从记者宋满朝来看,老谢是个非常真实的人,诚实,农民本色无失。 从拍摄的角度,陇县摄影师协会主席陈皓评价谢万清说:“老谢是拍摄圈的殉道者。”

在体制内,笔确实很香。 说到“笔轴”,一定会被认为羡慕。 同样的体制内,同样是“笔轴”,但结局往往不同。

标题:【要闻】农民迷摄影30多年被指不务正业 回应称精神富裕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