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75字,读完约9分钟
八月,川西北高原生机勃勃。田野里,白色的温室像波浪一样起伏;小屋旁边,各种牲畜圈排列整齐;在草原上,帐篷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阿坝,就在樱桃山的客人蜂拥而出的场景之后,牦牛文化节又热起来了;有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山区旅游节“甘孜节”唱着弦乐,闻着葡萄酒的味道。
理塘石雕技艺,若尔盖藏毯编织,泸定羊肚菌种植...在准确摆脱贫困的道路上,工业发展的画面令人惊叹。这个村庄有一个主导产业,家庭有办法致富。在四川藏区,每个家庭都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
优化布局,突出特色
——因地制宜选择产业
马尔康县智波村海拔2520米,距县城15公里,四面环山,河谷交汇。这里的传统建筑如古碉楼、图伦官寨等都有着丰富的特色,原生态的锅村、若木扭节等民俗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只是在最近几年,文化才成为财富。2013年,在四川省委统战部的帮助下,智波村新建了一条1000米的村际公路。村内的药用种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和农场旅游与阿坝州的整体旅游和特色产业布局通过汽车相连。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59万元,人均纯收入937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74元。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2013年,四川省委从藏区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的现实出发,取消了藏区各县的gdp考核和排名,重点发展“绿色”油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据四川省藏族事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2014年,四川省制定了藏区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6年,四川藏区将成为高原生态旅游和藏羌文化体验旅游的目的地,旅游业将成为藏区的主导和支柱产业。
今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全球旅游示范区”名单,甘孜藏族自治州被纳入创建范围。"整个甘孜充满了风景."甘孜州委副书记、省长易希达瓦说。
今年4月初,甘孜州发布了2016年旅游业扶贫专项规划,确定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业扶贫和旅游环境优化7个方面推进旅游业扶贫。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冯晓表示,专项规划明确了交通部门、农牧部门、林业部门等职能部门的相关职责。
“铺完柏油路后,有越来越多的骑马爱好者。前几年,我最多只能挣2万元,今年已经翻了一倍多。”游客不断涌入藏区,这使得道孚县盖伊尔藏族民居的主人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
甘孜州党委书记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甘孜州正在努力打造一个立体生态格局:传统农作物13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0万亩,特色林业产业基地6.3万亩。预计今年完工。泸定、襄城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康定、理塘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
今年上半年,四川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5亿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5元,同比增长12.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四川藏区共有3个5a级景区和17个4a级景区。去年,四川藏区旅游总收入超过392亿元,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增长20%以上,带动13万多农牧民就业。十八大以来,四川藏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3.68万人。
创新的想法是精心培养的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通往松潘县山坝乡简裴村的山路是一条希望之路。
村民邓裴的家在路边。他的家庭是一个贫困家庭,有4口人,2口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前年,县科技局帮助村里发展蔬菜产业,他种了6亩生菜。在高山地区,生菜成熟晚了一个月,村民们赚取季节差价。他种植的生菜销往成都市场,年收入1万元。
建培村离著名的黄龙风景区有半座山,但村民们过去常常在山上走半天。今年,当地政府开始修建一条2公里长的快速通道,缩短了建培村和黄龙之间的距离。年初开始,乡干部和“一秘”一起走进村里蹲在现场,力争在今年国庆节前通过。“到时候,我种的蔬菜和养的猪、鸡都可以在景区里卖,年底的收入会翻一番。”邓严阵呸地笑了起来。
“过去,我们常常挖冬虫夏草和采集松茸来补贴家用。我不知道风景能不能变成钱。”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村民阿嘉卓姆说。稻城县委书记曾关河表示,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培育产业,今年稻城旅游收入创历史同期新高。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四川藏区培育村级主导产业的普遍做法。
丹巴县索坡乡松达村紧邻有“千碉堡之乡”美誉的摩罗村,一年四季游人如织。"过去,松达村修建了观景台等公共设施,因为无人管理很快就被摧毁了."松达村主任布旦罗布(Budan Rob)表示,今年,该县改变了思路,提出了“以旅游促村”的想法。相关部门帮助建立旅游管理机构,重建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和综合服务点,然后“打包”交给村里。有了所有的硬件,乡村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
2014年6月,石渠县塞秀镇大隆畜牧发展合作社成立。在乡镇干部的指导和帮助下,16名贫困牧民加入了合作社。此后,他们开始探索利用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手工业等优势资源进行工业扶贫,年收入颇丰。
“石渠县是畜牧业大县,但依靠传统的游牧方式,牧民难以增收和发展,扶贫效果一直难以提高。”石渠县委书记吴强表示,六流合作社的成功运作为牧民走出困境提供了一个借鉴:引导贫困群众利用当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发展。
一个村庄,一种产品,一个家庭和一个行业
-实现工业扶贫的全覆盖
情况千差万别,贫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四川藏区反复探索,对症下药,建立了贫困村“一村一品”和贫困户“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
康定市瓦泽乡关颖村海拔3440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村落。种植青稞和饲养牦牛是村民世世代代的收入来源,村里的贫困户占三分之一。几年前,一个乡镇干部联合工作组到村里,看山看水,问村民,寻找“立村之业”,最终敲定了以“摄影家的天堂”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
改善村级交通设施,改造农村房屋...半年后,伴随着迎接国庆的鞭炮声,乡村旅游开始营业。2015年,全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解决了全村100多人就业,实现旅游收入近1000万元。
藏猪现在很受欢迎。在唐良波康定市彭塔乡杨林村,西藏种猪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席告诉记者:“我们把猪卖给贫困户,是为了自给。当我们在年底回收的时候,我们从猪身上扣除钱,然后按照一磅商品猪的价格涨到16元。价格会有所不同,资金会补充给农民。”这种做法很受欢迎。
目前,康定已基本形成“酒、肉、菌、果、药”五大特色产品,开发青稞、果、菜、菌等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培育“青藏谷”、“贴现珠”等龙头企业27家,专业机构188个,规模养殖户114户。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偏远地区,但其发展思路并不偏颇。村级主导产业根据农产品的增长周期进行规划(000061,购买)。每个村庄都有工业,每个家庭都有收入。
“发现潜在优势,寻求地区总量平衡,力争上游,是壮大村级产业的关键。”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书记刘作明说。
走进宏远县安丘镇多隆村的地毯厂,墙上挂满了色彩鲜艳、富有收藏家风情的地毯。在车间里,穿线和插花都很忙。两年前,村民们不敢想在村子里建地毯工厂。草原上不缺牛羊,缺的是把牛羊变成钱的企业。2014年底,乡镇干部动员起来,邀请一位有能力的人外出工作回家,给予政策支持,并和村里的贫困户一起成立了华州地毯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该合作社生产了230张商业地毯,产值超过200万元。村里的14户贫困户每人不仅收到了合作社赠送的一只牦牛,还收到了1万元现金。
目前,四川藏区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101个,家庭农场150个,覆盖大部分藏区,带动了成千上万的贫困家庭。
打造一个健康的品牌,打造一个大产业
——形成工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如今,许多成都人在谈论甜樱桃和青、红、脆李子时,都会想到阿坝。阿坝州的许多优良水果成为著名的“黄金招牌”,一批特色农牧业产品悄然出现,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截至2015年底,阿坝州樱桃、李子种植面积达9万亩,总产量近12万吨,占全州水果产量的近一半。
近年来,阿坝州坚持“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唱戏”的原则,加强小水果品牌的综合宣传和推广,使小水果持续保持高价畅销态势,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目前,阿坝州已建成200多个农业观光、休闲和采摘体验园,开发了100多个精品旅游村和近2500个农家书屋。2015年,通过休闲农业在当地销售和改造的农产品超过3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
甘孜州的绿色农产品也受到大城市市民的青睐。近年来,当地政府将“圣甘孜”作为公共商标,引领泉州发展“酒、肉、茶、菌、果、菜、水、药、食、油、文化、旅游”等系列产品,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从7月到8月,当甘孜州市场上有大量野生食用菌时,早上采摘的松茸可以在下午放在大城市市民的餐桌上。康定机场和稻城亚丁机场允许美味的松茸向北到北京,向南到杭州。去年同期,道城亚丁机场的松茸平均日产量约为5吨,最高日产量为7-8吨。
巴塘县竹坝垅乡水磨沟村村民阿丁高中毕业后外出经商8年,感受到了“圣甘孜”商标的美誉。去年他毅然回国发展。他和其他11个贫困家庭一起,成立了巴龙列瓦赫姆综合工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饲养了3500只藏鸡、1500只藏猪和60箱中国蜜蜂,被称为“圣甘孜”,一路畅销市场。
四川藏区打造的好品牌,集外富内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一大批贫困户在产业品牌的牵引下脱贫致富,形成良性循环。
标题:四川藏区 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0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