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8字,读完约4分钟
在加工贸易的国家地图上,“向西看”的变化正在发生。
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鼓励加工贸易西进。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双向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作用,依托各类园区,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的能力。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政策频频出手。
早在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了支持内陆边境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制定差别化支持政策的工作要求。5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和改善的若干意见》,再次把加工贸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综合运用财政、土地和金融政策,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政策的聚焦下,园区已成为承接加工贸易西进的主力军。在不久的将来,许多中西部省份的商业当局也将集中访问东部地区,希望利用当地的公园为向西发展的加工贸易获得更多的对接。
每年有3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
向东看,这是一个加工贸易行业,要素成本上升,希望找到其他地方转移;向西看,正是基层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希望找到凤凰城。
在山西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8月3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山西承接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路。
孙跃进在文章中指出,“要结合承接产业的特点,认真测算和分析当地土地、税收、水电、劳动力、物流等要素的成本,制定有针对性、差异化、可量化的成本政策,形成更加明显的要素成本优势,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优化存量和增加增量相结合,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透露,“从2016年开始,国务院每年将安排中央外贸发展基金3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要素的匹配和政策的支持使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具合理性。在坚持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和对接,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共识。
不久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鼓励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不是强行将东部表现好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促进向中西部地区优先转移的产业。例如,东部也有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如果长三角、珠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从东部的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不发达的城市,我们也支持。”
园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基地”
《国家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日,中西部几个省的商务主管部门也在加紧对东部地区的访问,希望利用当地的园区为西进的加工贸易获得更多的对接。
“5月和6月,我们派出工作组到广东、上海、福建等6个省市进行对接和研究。下半年,我们将以“省市联动”的形式,在苏州、东莞、烟台举办五次加工贸易企业转移研讨会,力争实现项目签约。”山西商务系统的一位人士告诉《国家商报》,“为了成功签约,我们调查了加工贸易行业集中的各个地区的特点和变化。例如,我们发现一些加工企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而另一些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到广东的东部和西部。在环渤海地区,70%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是外资企业。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有针对性地提高对接效率。”
对于充满成功签约希望的中西部省份来说,园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起点”。
“我们为什么要把园区作为产业对接的起点?由于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挑战是产业链不匹配,优惠土地税等带来的地方收益实际上无法抵消企业转移后的配套成本。”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平在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加工贸易企业在原材料和销售方面是双头的,它们的生产成本在进入和退出后都是相对透明的,它们严重依赖成熟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这样,通过产业集群,企业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支撑,大大降低产业链的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园区的作用不仅仅是带来一个企业,而是带来一个产业链。
“与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在生产过程中,追求制造过程的利润,其中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通过园区吸引企业将改变过去只吸引一家企业到当地的做法。相反,它转移了当地的整个产业链。”赵平说:“与中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因素可能仍然较低,但配套的产业链和制度社会却不如中国稳定,这也是这些国家的劣势所在。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实现加工贸易产业链的转移,保持产业链的优势,可以带动当地的发展。”
标题:促外贸稳增长 国务院鼓劲加工贸易“向西看”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