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7字,读完约5分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关于如何完善和发挥金融市场体系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最近在第七届财新峰会上指出,要从宏观角度妥善管理投资者,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
投资者适宜性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尽管国内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发展,但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方式,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不足,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范一飞指出,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资本配置问题,即投融资不匹配。
他强调,从源头上解决上述问题,投资者适宜性管理是一个重要突破。在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引导资金向不同资产配置——低风险偏好基金和固定收益资产;将高风险偏好的资金配置到股权基金中,使社会资金得到优化配置,这是促进金融深化和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的根本措施。
范一飞指出,目前,社会资金的错配导致了三个主要问题:“资产短缺”与“资本短缺”的矛盾;企业杠杆率高,债务风险增加;风险承受能力弱的投资者有刚性支付的预期,这鼓励了盲目投资,增加了整体风险。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银行体系规模相对较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无法提供多元化股权投资产品等因素,以及相应的金融统计数据、监管力度不够、缺乏社会金融知识等。从本质上讲,这仍然源于投资者缺乏适当的管理,以及未能将适当的资金分配给适当的资产。
从成熟的市场经验中学习
建立适当的管理规则
如何加强投资者适宜性管理?范一飞表示,不同风险的基金对应不同风险的资产,美国、欧盟等主要金融市场已经为客户建立了适当的管理规则,要求金融机构针对金融机构的促销和销售行为,提供最符合投资者利益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策略。
具体来说,首先要对投资者进行合理的分类。范一飞表示,在市场发展良好、监管成熟的市场中,投资者的分类标准通常会在区分一般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
第二,要明确金融机构是第一责任人。金融机构应充分了解金融产品风险和金融客户风险的特点,并在推广过程中充分告知投资者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应分析所收集的投资者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经验和体会,对特定产品和服务是否适合投资者做出合理判断,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减少利益冲突。
第三,不同的投资者应该得到不同的保护。例如,范一飞认为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合格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来源,能够承担证券投资的风险,并且不需要联邦法律提供特殊的注册和信息披露保护;欧盟要求金融机构对不同客户履行不同的信息披露和保护标准,其中零售客户必须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作为合格的交易对手,不需要投资者保护。香港证监会规定,在建议和征集方面,应确保所做的行为和建议适合客户。如果客户是专业投资者,金融机构可免于遵守这些规定。
范一飞指出,正确实施投资者适宜性管理不仅会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还会使全社会的债券融资和股权投资在区域上达到平衡。
从三个方面推进
投资者适宜性管理工作
为了在下一步加强对国内投资者适宜性的管理,范一飞表示,首先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投资者适宜性分类标准,这是指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基础。他表示:“目前,不同的金融机构都从事资产业务,但投资者的分类标准却大相径庭,这无助于纠正资金错配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他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投资者适宜性最低标准,并根据金融产品的风险水平设定不同金融产品投资者的门槛。在此基础上,应允许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提供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属性和特征,进一步细化和分类投资者。
其次,要着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市场条件。范一飞指出,实体经济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决定了资本市场需要多层次。从融资需求来看,中国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类多,发展阶段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层次。此外,投资者在风险偏好、投资期限、收益率和产品复杂性方面有不同的投资偏好组合需求。因此,为了满足实体经济不同的投融资需求,客观上有必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发展模式、交易机制、区域范围和投资者等方面进行衡量。
最后,针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建立一个渗透全面的统计体系,这是防范资金错配风险的必要保证。范一飞表示,在实践中,中国已经形成了以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资产管理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但相应的综合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分散的行业统计数据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资本配置的全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渗透全面的统计体系,并通过多层嵌套的理财产品来识别其特征。这将有助于促进理财产品的开放和净值,回归“代客户理财”的原点,引导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水平进行适当投资,从而有序打破刚性赎回。
标题:范一飞: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优化社会资金合理配置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