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7字,读完约5分钟
本报记者杨志进杨晓燕从北京和上海发回报道
1月22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企业将把本外币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到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注册的27家金融机构和企业。自1月25日起实施。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于去年2月在上海自贸区启动。
根据通知,中央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不再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实施外债预审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将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独立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目前,人民币处于贬值预期之下,市场参与者正在消除外汇借款的杠杆作用,因此市场对宣布这一消息的时机有些怀疑。
在这方面,一位银行业消息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外管局的短期目标是“控制外流,扩大流入,减少赤字。”此时选择促进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管理,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流入铺平了道路。
"此时实施实际上是压力最小的时候."前述消息来源称。
据央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自贸区全面跨境融资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扩大试点的条件已经成熟。
2015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融资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取消境外融资预审批。当时,一项重大举措是提高经济实体从国外融资的杠杆率。
根据《细则》,本地区法人企业境外融资上限为资本的两倍。该行上海级自由贸易账户(如上海银行和中国银行(报价601988,买入)上海分行)的独立核算单位为其境内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
当时,上海FTZ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一种原有的外债管理模式和宏观审慎的跨境融资管理体系。
“事实证明,每个银行在外管局都有一个短期外债配额,而外债的作用只是补充外币流动性,比如帮助客户进行外币支付。这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必要的配额,但这个配额非常小,而且每年锁定一次。这一创新在于将资本约束转化为一个整体的机制。”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贸易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朱成贝(报价为60万英镑)曾经说过。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融资的上限是为方便企业投资和融资而设定的。例如,根据朱成贝之前的介绍,企业有海外M&A需求,觉得国内融资太贵,所以可以在海外筹集资金。一种方法是企业可以借两倍于自己的资金;还有一种,通过银行,银行借它用,从而打开海外资本市场的渠道。
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上海自贸区支行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新规给企业带来的第一个好处是降低融资成本,自贸区内的银行和企业可以从海外借入低成本资金。
“在自由贸易区注册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市场融资,通过使用不同的利率和汇率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
根据原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政策,自贸区内银行可按法人机构一级资本的5%借入外债。
“去年上半年,由于境内外利差,人民币没有贬值,这一数额被更多地使用。”上述上海自贸区分局负责人表示。
经过这次推广,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在四个自由贸易区注册的27家金融机构和企业。
上海自贸区多位银行家告诉记者,对于银行来说,该通知的发布相当于总行统一调度跨境融资额度,原上海自贸区的相关额度将自动失效。
根据通知,试点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不得超过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计算方法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整参数。
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调整参数均为1。在净资产方面,企业按净资产计算,金融机构按核心资本计算。企业跨境融资杠杆率为1,金融机构为0.8。换句话说,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的上限是核心资本的80%。根据上市银行披露的数据(2015年第三季度末),《21世纪经济报道》计算出工行的跨境融资最高限额为1.21万亿元,其次是建行的1.02万亿元。
"配额仍然相对较大。"上述上海自贸区分局负责人表示:“但现在人民币有贬值的预期,境内外利差收窄,外汇借款需求减少。”
自贸区内注册企业的外债额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版本,企业的跨境融资杠杆是以前的两倍。
“企业对海外市场不太熟悉。虽然以前有对外借款配额,但它们经常通过自由贸易区分支机构借款,因此配额的减少对企业影响不大。”前述FTZ分行负责人表示。
“根据目前的汇率和境内外资本成本,企业会选择较少的海外融资,尤其是人民币。现在资本价格已经颠倒了。许多公司也在缩减美元负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一位银行家表示:“但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企业有直接的美元收入,借入美元并返还美元。相对影响较小,需求仍然存在。”
标题:全口径跨境融资试点扩大 外债事前审批取消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