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13字,读完约8分钟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生态文明程度的关键指标。但数据显示,全球约60%的生态系统已经处于退化或者不可持续的状态,不仅影响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 近日,来自国内外政府、学术界、民间组织等300余位专家齐聚北京,参加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家林业局、北京市政府和亚太森林组织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生态系统治理论坛,共同关注并探讨处理生态系统治理体系破碎化的途径——世界生态系统约60%在退化
“当前,全球约60%的生态系统已经处于退化或者不可持续的状态。”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的话语点出了世界生态系统面临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如不及时采取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将遭受重创,人类将最终失去生存的基础。” 2005年,来自95个国家,共约1360位杰出科学家历时4年研究曾共同完成一份千年生态系统判断(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报告。报告显示,在过去的50年里,首要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食物、淡水、木材、纤维和燃料诉求,人类改变生态系统的规模和速度皆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可比时段。生态系统的一些变化已经导致了地球上生物多样化的巨大丧失,同时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 监测数据表明,目前,天然林面积依然以每年660万公顷的速度锐减,沙漠化土地达3600万平方公里,100多家国家严重缺水,人类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比化石记录的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并且,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上升了32%。人为干扰使地球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非线性崩溃的风险,加之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治理体系破碎化问题,使人类社会生态治理的投入和效率被严重削弱。 “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我们面临的挑战就规模、范围来讲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成立时间最久的关注生态保护的国际组织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现任主席章新胜忧心忡忡。“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快速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系统治理,特别希望政府部门将其列入国家快速发展战术之中。” 好在,全球已经逐步认知到这些变化带来的恶果,普遍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社会生产方法和花费模式、快速发展理念和路径。目前已相继达成有关气候、森林、湿地、荒漠化、生物多样化等方面的国际性公约,在各国国内逐步兴起了可持续快速发展和绿色低碳迅速发展运动,缓解和管理生态危机。
中国生态系统的结构、质量和服务得到了改善
在会议上,张建龙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专家们介绍了中国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目前中国政府已将可持续快速发展大体上全面纳入国家政策和规划,实施了一系列要点生态治理工程,正在扭转自然生态资源减少和退化的趋势。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林留存面积已达约70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多万公顷;树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669个,总面积约14979万公顷,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94%,国家要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稳中有升……” “在全球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持续30年森林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贡献。”国家林业局生物资源利用研究院院长刘世荣认为。 这些论断得到了最新判断调查的支持。年,为了解10年间中国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变化情况以及面临的风险,我国启动了全国生态系统的判断与调查。 项目首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2000年、2005年、年,来自11余万个调查点搜集的1.6万多条遥感数据,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高速城市化、快速的经济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10年间,中国生态系统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调查显示,以森林、草地、农田、荒漠为主的四个生态系统占到全国陆地生态系统面积的82.2%。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由19.86%提高到20.17%。72.3%的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提高,17.6%的森林质量下降;草地面积下降了0.56%。50.3%的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提高,34.7%的草地质量下降;湿地方面变化尤为明显。湖泊水库面积增加了3663.6平方公里,沼泽面积减少了4801平方公里;农田面积减少了4.8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2.6%。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面积上只有森林和城镇用地面积是增加的,自然生态系统、动物栖息地面积、沼泽面积以及海岸线等是缩小的;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农产品提供、固碳、水土保持等是提高的,但动植物栖息地提供方面在逐步下降。” 拆析变化的原因,欧阳志云指出,“城市化贡献率达到25%;生态保护和建设贡献率为23.8%;农田开垦占18%,其余还包括自然灾害、矿产开发等。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原因,首要是由于生态系统质量和土地利用方法的一些变化。” 总结研究成果,欧阳志云表示,“可以看出,中国生态系统分布与格局、质量、服务得到了一定改善;中国生态建设与恢复的政策与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中国在协调保护与快速发展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仍存在巨大的挑战,需要开展更比较有效的生态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共同统治
树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拆析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生态危机的原因时,张建龙认为,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思维方法危机和价值观危机。“现实中的机械自然观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把自然视为一个没有生命,可任由人类随意拆解、重组和控制的客体。因为此,要处理生态危机,必先建立正确的自然观。”他建议,在目前状况下,要建立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快速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摒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以前传下来思维,从全球和战术的高度,共同谋划、同舟共济,稳步推进全球生态系统治理进程。 作为长时间致力于生态研究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华认为,生态系统的治理是多层次、系统性的工程,不是单纯治理一个系统,由一个政府去做就可以达成的,需要将上面的顶层设计和下面的行动结合起来。 刘士荣指出,目前生态系统破坏的重要原因在于把握不好生态系统之间的权衡与协同。例如,虽然中国的粮食产量、肉蛋鱼类逐步增加,可并且在破坏着土壤、水源等其他生态系统。因为此,未来应该统筹每个生态系统的关系,倡导农、林、水、气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 章新胜也认为,过去将眼球始终放在生态系统局部,如一个物种、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的理念已经不合时宜,应当越来越重视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生态系统管理项目主任埃德蒙·巴诺强调了因地制宜、从现有的管理模式中学习的重要性。他清楚地记得,他年轻时曾参与一个项目。初出茅庐的他和当地百姓大谈科学种植的概念。当地人笑着对他说,“年轻人,不要在那里空谈了。过来和我们学学实际经验吧。”在随后的项目中,他惊叹于当地百姓对当地物种深刻的认知和完整的种植管理手段。“各地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管理方法中蕴含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把当地人的经验与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唤起当地人的治理积极性。” 此外,专家们还一致提到了国际合作在促进生态系统修复中的重要作用。以亚太森林组织为例,通过其近年来开展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点示范,亚太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了比较有效改善。“自然不辩国别,生态不识国界。”亚太森林组织董事会主席赵树丛表示,“未来应继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着力搭建全球生态系统治理互动平台,加强新闻共享,相互学习借鉴。”标题:“全球生态系统治理要建立命运共同体理念”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