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90字,读完约6分钟

德国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基金会日内瓦办事处主任席林格说,今天的世界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由市场驱动的逐渐反全球化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该首先继续实现经济再平衡,从单纯的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向对内需的更强承诺;第二,在国际层面,中国可以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直接的角色,倡导多边主义和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将自己转变为一个没有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绿色经济。

中资出海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新动向:风物长宜放眼量

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最近在德国再次遭遇挫折。这一次,它是世界第二大led芯片供应商萨南光电(600703,Buy)。

2016年底,萨南光电撤回了对德国照明公司欧司朗的收购要约,因为其员工委员会强烈反对这一“敌意合并”。

此前,中国企业对德国芯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收购被德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和拒绝。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周晓明指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扩大,西方国家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欢迎到限制。

他提醒说,随着走出去的外交政策风险增加,中国企业有必要及时调整战略。例如,制造业的投资过于集中在德国,应该注意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相应的投资机会。

收购流产的背后

2016年10月初,市场首次传言萨南光电有意收购欧司朗,并就此联系了公司最高管理层和最大股东西门子集团。萨南光电也间接确认了收购意向,但没有在上市公司公告中予以说明。

欧司朗是世界上两大光源制造商之一。该品牌享誉全球,不仅在led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其led、oled等半导体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萨南光电位居世界第二,但其主要业务仍在国内市场。近年来,它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一个百年老店进入了一个年轻菜鸟的视野,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吞蛇大象》即将上演。

据德国媒体报道,萨南光电有限公司计划以每股70欧元的价格,以70亿至80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欧司朗。欧司朗的主要股东是西门子,占17%的股份。

截至今年6月30日,三安光电总资产为231.35亿元,去年总收入为48.58亿元。因此,德国媒体质疑此次收购涉及的巨额资金超出了萨南光电上市公司的能力,背后一定有中国政府的资金支持。

与收购别处相比,欧司朗没有业务困难,急需投资者,其技术研发已获得政府资助。欧司朗工人委员会抗议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由国家资助的专利技术不能在国外丢失。亚洲投资者对专利技术感兴趣,但对在成本更高的德国生产不感兴趣。

这样,萨南光电就没有机会自卫,所以只能下台。

萨南光电的经历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今年10月下旬,仅在一周内,德国政府就阻止了两起中资收购。10月24日,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艾思强宣布,德国联邦经济事务部已撤回今年9月8日授予福建洪欣基金(FGC)以6.7亿欧元收购该公司的批准令,并将重启交易评估。

10月27日,德国联邦经济事务部证实,将对中国发光二极管设备制造商穆林森(002745,BUY)领导的投资财团收购led万斯一事进行深入调查,led万斯是欧司朗剥离的传统照明业务品牌。

随后,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埃尔前往中国,要求中国在两国的投资和贸易摩擦上做出让步,但此行收效甚微。中国驻德国大使施明德在当地媒体上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德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这向中国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他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行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遇到了障碍,他对此感到困惑。

他指出,来自中国的资本只占德国外资的0.3%;此外,与德国对华投资相比,中国对德投资规模仅为德国的1/10。

投资视野应该更广阔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12月22日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对大众集团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是帮助美国汽车制造商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保护本国经济;他认为,在特朗普上台的背景下,德国应该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做更多的生意,但在中国获得巨大市场机会的前提是,欧洲不能对中国投资者关闭大门。

今年8月,美的斥资45亿欧元完成了对德国领先机器人(300,024,buy)制造企业库卡(kuka)近95%股份的收购,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赞誉。然而,正是从这次收购中,德国各地要求加强对中国M&A的限制和监管,以保护该国关键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5月,当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埃尔提议收购库卡时,他呼吁欧盟企业竞购库卡。令他失望的是,该地区没有企业站出来。欧盟委员会德国成员京特·厄廷格公开呼吁借鉴美国收购库卡的经验,制定欧盟对外经济法。

德国联邦经济事务部决定加强对一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中的德国企业的保护,并仔细审查了每个具体案例,包括投资者和资金来源的详细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掌握了关键技术的企业,还会调查投资者的具体动机。根据新的投资审查规则草案,一旦收购方获得超过25%的投票权,政府有权停止收购。

这些即将出台的新法律法规可能会限制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收购。

周晓明指出,2016年,德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最重要的并购目的地,而M&A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仅在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M&A总额的70%流向制造业,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目的地,占中国资本海外M&A总额的11%。本来,德国人在这方面是保守的,那么多企业的集中并购也引起了对方的警惕。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面临的外交政策风险越来越大。就连被许多人视为最自由、最开放的市场的英国,现在似乎也在转向。

新一届英国政府上台后,除了审查核电项目外,还在考虑效仿澳大利亚和美国,加强对中国投资者的审查,审查重点项目。英国首相特里萨·梅计划引入一个新系统来审查外国投资并干预敏感交易。随着《资产透明度法案》的实施,中国企业的透明度也将使它们在英国的投资面临更多审查。

周晓明表示,中国投资者在海外寻找M&A项目时,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现在,当谈到技术时,他们会去德国,但是他们对有同样优势的国家没有全面的了解。例如,他们只热衷于投资英国的房地产行业。

在他看来,无论房地产投资有多少,对国民经济和发展的影响和意义都很小。在英国做了五年商业顾问的周晓明认为,除了美国,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是英国。中国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在英国市场寻找创新领域和现代服务业的中小型设计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拥有技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它们受到市场小、资金少的限制。如果能与中国市场结合,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将会使双方受益匪浅。

中资出海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新动向:风物长宜放眼量

德国弗里德里希·埃伯特基金会日内瓦办事处主任休伯特·勒内·席林格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当今世界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由市场驱动的渐进反全球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如3d打印和消费者对本地化产品偏好的一些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全球化的放缓,甚至一度全球化的生产转向更本地化的生产。

席林格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应该首先继续实现经济再平衡,从单纯的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向对内需的更强承诺;第二,在国际层面,中国可以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直接的角色,倡导多边主义和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将自己转变为一个没有环境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绿色经济。(编者:赵海建)

标题:中资出海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新动向:风物长宜放眼量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