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继续丰收。然而,农民“视天气而定”的状况并没有改变。收获,或“山谷伤害农民”;受灾难影响,或“无收成”。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正在联合打造一种“保险+期货”的创新金融服务,这种服务已经在许多农产品领域进行了试点,在保障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价格继续下降。在高产年,“山谷伤害农民”
长期以来,国内外食品价格一直上下颠倒,进口食品继续冲击国内市场。从长远来看,依靠国家进行价格补贴不仅会使市场规律无法正常运行,还会导致中国农业综合竞争力无法有效提高。
例如,2008年,当中国开始实施临时玉米储藏和储藏时,玉米储藏和储藏的价格持续上涨,玉米产量年年丰收。到2015年底,中国的临时玉米储备已经达到中国一年的玉米总产量。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回归市场定价后,价格从2015/2016年的2000元临时收储价格迅速下降,甚至一度跌至1400元左右。进口玉米的到岸价格只有1500元左右。
如何解决市场定价后生产与价格的博弈关系,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稳定,也关系到维护我国农业可持续再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农业风险不断增加,进一步完善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刻不容缓。”农业部副部长屈东宇说。
“保险+期货”:帮助农民规避价格风险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在价格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已经被工业企业所认识并广泛应用。然而,在农产品定价市场化的背景下,如何将这种管理模式应用于农业,帮助农民规避价格风险,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从持仓合约的规模来看,中国农产品期货品种的单边持仓仅为美国的9%。”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指出,目前,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工业企业总体数量仍然很少。
对农民来说,期货太专业了,难以理解。吉林省玉树市大川县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孙大川直言不讳地表示,农业保险更容易接受。
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指出,“保险+期货”结合了保险和期货行业的特点,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关注生产,金融创新服务关注应对风险,两者结合应对农业风险。”
2014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与相关期货公司合作,利用保险理念,创新推出了三个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场外期权服务试点项目。2015年8月,国内首个基于期货价格的玉米和鸡蛋价格保险大业务启动;9月份,鸡蛋价格保险正式推出,并成功探索了“保险+期货”模式。
稳步扩大试点,构筑农业安全新屏障
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与农业部、保监会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大连商品交易所支持12个以玉米和大豆为试点品种的试点项目,要求每个玉米试点项目的现货数量不低于1.5万吨,每个大豆试点项目的现货数量不低于1万吨,是2015年的5倍。同时,郑州商品交易所也启动了“保险+期货”试点,选择棉花和白糖作为试点品种,确定了覆盖8个省市的10个试点项目。
瞿东宇表示,农业部相关部门会同试点地农业部门,主动与证监会、保监会相关部门和单位联系,共同研究完善试点操作办法,并提出政策改进建议。此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认真研究大连商品交易所探索的“订单农业+场外期权+期货市场”模式。如果具有可操作性,风险可控,可以在下一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中推广。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保险、期货、农业等领域的“跨境”创新合作,正在积极探索形成产业互补、产业联动的农业、农村、农民金融服务新机制,在推进农业市场化、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构筑中国农业生产安全新屏障。
标题:“保险+期货” 能否解决农民“靠天收”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