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4字,读完约8分钟
2016年必将在中国人口史上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记:在这一年,已经实施了30到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结束,而全面的二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这一历史性变化将如何影响中国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曾经拥有耀眼光环的人口红利还能推动中国的经济列车快速运行吗?
告别人口红利
多年来,人口红利一直是中国学者的热门话题。即使不了解人口和经济的普通人也有一个模糊的认知: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芳曾估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率的27%来自人口红利。这项研究的结果已经广为传播,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王丰和夏威夷大学教授安德鲁·梅森的联合研究发现,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并不高,只有15%左右。
中国的人口红利还有另一个特点。由于严格的生育限制政策迅速降低了生育率,中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需要数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大大缩短了人口红利的窗口期。
王丰认为,人口红利是有效生产者和有效消费者的年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它不是取之不尽的。根据王丰的研究,在2013年,两者的增长率是一样的,在那之后,有效消费者的增长率要快于有效生产者的增长率。这意味着2013年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不复存在。
蔡芳得出结论,2013-2015年将是中国人口红利的转折点。从那时起,人口加速老龄化将把人口红利变成人口负债。
此外,人口学家陈伟、彭希哲、陈友华等人认为,中国的人口窗口可能在2025年或2030年结束。然而,由于类似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总抚养比率(0-14岁儿童的比率、65岁以上老年人和15-64岁人口的总和)来确定人口统计窗口,因此仍有许多疑问。
该查询主要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总抚养比率是以15至64岁的人口为分母计算的,没有对其进行细分,这导致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现实。就年轻人而言,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进入工作场所的年龄明显推迟,远远超过15岁;目前,中国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4岁,比64岁小10岁。大量劳动适龄人口退休后失业,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总抚养比和人口统计窗口的计算不准确。
与不准确的计算相比,更关键的是对人口红利存在误解。人口学家黄认为,由于人口红利是由生育率由高到低下降过程中抚养比下降引起的,很容易形成生育率下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误解,但事实上,从长期来看,恰恰相反。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所谓的通过降低生育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只是暂时减轻了抚养负担,但其效果与其说是人口红利,不如说是高利贷。子女的减少减轻了目前的抚养负担,这将导致未来劳动力的减少和老龄化的加剧,巨大的人口债务必须偿还。中国加速老龄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享受了可观的人口红利。现在,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如何在人口债务时期实现持续经济增长。
全面二孩很难改变人口下降的局面
2016年1月1日,中国正式实施了全面的二胎政策。“两个孩子,只生两个孩子”政策实施后,全国近两亿非独立夫妇正式进入二胎时代。
理想的情况是,在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每年的出生人口将会增加,这些孩子将来会成长为劳动者和纳税人。同时,新增出生人口可以稀释老龄化程度,成为养老保险的支付者,减轻未来养老负担。
此前,一些学者预测,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中国每年将增加数千万的出生人口。这一预测导致许多人陷入“巨大的生育积累”的恐慌之中。
根据2015年10月29日公布的二胎政策,新政公布已经一年多了。根据各机构对两个孩子生育意愿的调查以及从各地收集的出生人口数据,情况并不乐观。
2016年3月,腾讯对10万人是否愿意生两个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30%的人愿意生两个孩子,绝大多数人表示,由于时间和精力不足、经济压力等原因,他们不会生两个孩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统计学家郑在江苏省进行了一项为期五年的跟踪调查。她发现只有大约30%的生了两个孩子的孩子实际上生了两个孩子;如果明确声明不会有两个孩子出生,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有孩子出生。
腾讯的调查与官方调查一致,即全国生育意愿较低。根据卫生计生委的调查,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为1.93个孩子。这明显低于两个孩子的总体政策生育率。考虑到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实际生育行为较低。
人口学家陈友华认为,“调整政策是为了期待生育积累。”如果没有明显的出生积累,但这是不正常的,就需要反思和警惕。”
如果今天出生的孩子数量低于预期,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的增长低于预期。与此同时,总体二胎人口将减缓老龄化进程,这可能低于预期。
根据卫生计划委员会的估计,到2050年,由于全面的二胎政策,老龄化程度将降低2个百分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口统计学家告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一预期过于乐观。
他分析说,老龄化的趋势已经如此,而全面的二胎政策无法改变这一趋势。至于缓解的程度,从两个孩子的目标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生育意愿的综合角度来看,效果将非常有限。
应对人口新常态的三大举措
在2006年王丰和安德鲁·梅森合著的《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人口因素》中,判断中国在经历了人为加速的人口转型后,将长期面临劳动力供给萎缩和老年人口快速膨胀的局面。然而,这一趋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逆转。事实证实了他们的判断。自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力规模连续四年下降,同时老龄化程度迅速上升。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下降。今年前三个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7%,仍处于“L”形底部。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分析了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率下降过快,人口结构下降过快,主要经济力量(22-44岁)的人口规模正在萎缩和老龄化,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中等收入“人口坑”陷阱,这与其他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不同,并使中国经济产生波浪式的下行波动。人口变化影响了劳动力供给、消费、投资等方面,加之人口迁移的阻碍,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
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许多人口学家指出,一方面,鼓励生育的政策出台得很快,这使得全面二孩政策真正成为现实,有效地增加了出生人口。另一方面,对生育三个以上子女的限制应该尽快解除,因为人口是有限的,继续限制不仅会减少出生人口,而且会消耗巨大的行政成本。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亚洲人口学会副会长顾认为,中央政府对儿童老龄化的人口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继续对三个以上的儿童进行处罚是违背人口趋势的,应该尽快改变。
黄认为,人口不仅在结构上影响经济,而且在规模上也影响经济。根据他的计算,人口规模缩小对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人口结构的影响。通过计算辽宁等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数据,他发现当人口相对减少时,人均gdp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的。
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5年,辽宁的人口增长率远低于全国水平,人均gdp增长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大规模劳动力转移在中国经济奇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者们认为,下一步,通过进一步突破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增强。
蔡芳认为,过去实现人口红利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城市化,特别是让移徙工人从农村地区和农业等低生产率部门转向高生产率城市和非农业产业。目前,城市化趋势下的新移民年龄构成更具生产性。因此,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将有效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债务,中国正在经历这种不可逆转的转变。与其对人口红利的消失束手无策,不如立即采取行动,通过相关改革,努力释放人口作为消费和生产主体的潜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标题: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负债经济持续增长 路在何方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