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0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于振华

通讯员戴小平杨秀霞

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且分散、农村居民对人民币流通的清洁度缺乏认识、缺乏交换意识的制约。该县农村地区人民币流通受损程度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人民币流通清洁度的整体提高。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合肥市中心支行以“便民、惠民、惠民”为宗旨,以农村现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精心策划,多措并举,不断丰富和提升农村人民币流通满意度工程的水平和水平,促进农村人民币流通清洁度的全面提升。

打通农村现金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新机制,深入开展惠农现金服务。本行全面建立了以保证债券供应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托管体系,建立了小额现金供应的长效机制。据统计,全区已建立129家小面额现金主办银行和782家小面额现金主办网点,先后出台了39项小面额现金供应管理办法。这一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为涉农金融机构开辟了银商合作的新模式。在现金流量大的城镇,通过在超市设立“剩余货币兑换示范店”和“现金服务点”,向农民提供“用新货币兑换购物和免费兑换剩余货币”等服务。同时,积极探索“手提袋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车”等“手机银行”服务模式,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将优质现金服务延伸至广大农村城镇和偏远山区。此外,进一步加强“惠农现金服务”现场指导,对基层乡镇进行监督检查。据统计,在活动期间,小面额现金转移和受损货币兑换的累计金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8.98%和119.04%,受到农民的普遍好评。

打通农村现金服务“最后一公里”

搭建平台,积极撬动惠农金融服务室。本行以安徽省行政村惠农金融服务室建设为契机,将现金服务内容纳入惠农金融服务室实施计划,推动货币认证、残损货币和小面额货币兑换、现金支付等综合现金服务功能直接延伸至所有行政村,让农民无需离开村庄即可享受现金服务。截至2016年8月底,安徽省已建成10904个惠农金融服务室,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2%。同时,我们将不断完善惠农金融服务室的软硬件建设,围绕假币识别技术为服务室配备(点)验钞仪器和残损货币兑换秤,通过持续培训提高服务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定期检查惠农服务室,及时补充新旧凭证,确保现金业务正常开展。

打通农村现金服务“最后一公里”

广泛宣传,扩大农村现金服务的影响和覆盖面。围绕“人民币知识下乡”、“反假币宣传下乡”主题开展宣传活动,扩大人民币知识宣传的影响。组建现金服务宣传小组,通过村民代表会议等媒体,利用夏收和秋收种植季节深入田间,向农民传授人民币防伪知识和防伪识别技能;对县内乡镇和行政村实行计件工作,向农民书店赠送人民币防伪知识宣传书籍和宣传资料;通过文艺宣传“大篷车”、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小品等多种宣传形式,增强农民关爱人民币、防伪货币的意识。

打通农村现金服务“最后一公里”

此外,针对辖区内县域金融机构全额清算工作相对薄弱的现状,本行大胆创新、探索和推广了以“全额调剂、全额交割”和现金收付两条线管理为基础的社会化全额集中清算模式,从源头上防止了不合适的人民币流出,有效突破了制约县域人民币清洁度提高的瓶颈,取得了良好效果。调查表明,试点县流通现金券结构更加合理,清洁度提高,现金流通环境明显优化。此外,在集中和全现金清算后,金融机构网点的假币投诉为零。

标题:打通农村现金服务“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1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