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8字,读完约8分钟
如何看、如何做、如何做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各项改革正在推进。当前经济领域最重要的改革是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其核心工作是“三比一、一减一补”的五大任务。供给方结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要用改革的方法着眼于解决制度和制度问题。
目前,五项重点工作改革已经进行了半年,上半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由于一些商品价格的反弹,一些企业已经恢复生产,而去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又如,去库存化工作,房地产去库存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却加剧了资产价格泡沫,等等。
上月末,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有效的方法推进五项重点工作,并提出了推进五项重点工作的新思路。这一系列课题,通过深入的评论和分析、高端专家访谈、区域抽样调查和数据图表,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战略规划。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为适应中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旨在解决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为了推动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警告官员们不要因为负担过重而等待,不要因为困难而无所作为,不要回避风险,不要因为痛苦而退缩。这是对所有官员的警告,也是对所有改革者的期望。
目前,一些主要地区和省份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降低了地区经济风险,增强了经济活力,为其他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去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概念,要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重点是提高供给系统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自那以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供应方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在最近于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再次呼吁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
供给方结构改革主要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有一些侧重于解决供给方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三比一、一减一补”;另一部分侧重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创新。前者属于供给方面的短期调整,而后者属于长期制度创新,改革是双向同时进行的。今年是供应方结构改革的关键一年。为什么这项改革如此重要?
改革是适应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的需要
这需要首先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投入推动的,其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大量在农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也流入了城市,从而提高了城市经济的效率。农民工涌入制造业,帮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贸易大国;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资源吸引投资,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通过购买国外设备和引进国外技术,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这种发展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拐点、劳动力成本的急剧上升、资源和环境成本约束的增加以及房地产价格的泡沫,所有这些都对原有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一些地区的经济风险概率也在上升。
正如习近平在全会上就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所作的说明,中国“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针对中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针对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中国经济必须由廉价资源、能源、低成本劳动力、土地等因素驱动,转变为人才和知识创新驱动,实现从粗放型发展到集约型发展、从注重增长速度和规模到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供应方面发动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短板”的五场歼灭战。这无疑是中国发展模式革命性转变的时期。目前,国内外形势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阶段适时进行调整。否则,不仅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和财富得不到保存,而且也可能跟不上未来新一轮的全球增长。
供应方结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锋
中国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完成这一改革将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大跃进,建设一个全面现代化的强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关系到中国短期经济风险的降低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快速推进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供应方结构改革改变了整个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具体的“扫雷”工作,如去产能、去杠杆化和清理僵尸企业,还包括机构改革,同时确保经济增长和市场预期的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上的歼灭战。”供应方结构改革不仅是一场地雷战争,也是一场全面战争。应特别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协同性。
2016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第一年,也是推进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因此进行这场“歼灭战”的时间窗口并不长,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需要本着刻不容缓的精神推进。
正如今年年初有关部门指出的那样,“要完成‘五大任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转型时期,长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弹性好、潜力大、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前进趋势没有改变。完成“五大任务”本质上是一项重大创新实践。只有不失时机地进行顶层设计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一重大体制改革才能得到有效推进。
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任务、目标和路径已经明确,改革已成为退或进的大门。我们不应该怀疑中国政府的改革决心。谨慎和平衡的改革要求并不意味着改革是不确定的。
改革前面的领域已经显示出活力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声音对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中国新的伟大征程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关注,一些人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决心表示怀疑。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官员不作为,缺乏改革的热情。
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是现成的,改革的每一步都是未知和不可预测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即“摸着石头过河”,而不是把改革放在一个包罗万象的改革计划上。供应方结构改革要求各级官员与落后的意识惯性和利益阻力作斗争。改革不是等待具体的政策,而是创造性地贯彻改革的精神、方向和目标。
因此,这是一项赋予前沿阵地指挥员以领导权力的改革,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改革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认识到这一改革对中国未来方向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积极行动,因地制宜,扬帆起航。为了促进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Xi总书记警告官员们不要因为负担过重而等待,因为困难重重而无所作为,因为风险而回避,因为痛苦而停止。这是对所有官员的警告,也是对所有改革者的期望。
目前,一些主要地区和省份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降低了地区经济风险,增强了经济活力,为其他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其他方面仍然是负面的。“历史从不等待所有犹豫不决、观望、懒散和软弱的人。只有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向全党发出的警告。它还提醒我们,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不等人,改革者必须坚定、勇敢和积极。这是每个改革家在改革的关键一年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历史责任。
标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革命性转变的关键时期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8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