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7字,读完约4分钟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那么,未来五年中国应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专访。他坦率地承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把当前的行政区域经济转变为经济区域经济。不打破这种格局,就很难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侯云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空的布局总体上更加科学合理。然而,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认为根源在于现有的以行政区划为主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模式。要深化改革,打破地区分割,消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制度和制度障碍,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企业的优化重组,把行政区域经济转变为经济区域经济。”侯云春说,中国以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为基础的税制和“分灶吃饭”的财政分配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区域经济”。各级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或受地方财政收入压力的驱使,招商引资、项目招商、办园区、拉企业的积极性很高。在大力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复建设、“底线竞争”和区域产业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

例如,侯云春说,在一些地区,为了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显然不适合地方发展或过时的项目应该强制启动或保留。“例如,在一些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中,有些地方的小厂矿即使效益不好,污染环境,也要坚持经营。在其他地区,建钢厂只是出于历史原因,很明显,当地没有矿石资源,但矿石是从长江运到当地生产的,甚至不如从其他地方直接运输钢材来节省资金和产能。这些做法显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

他说,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差距是正常和自然的,但问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均可支配财政支出之间不应存在过大的差距。“以行政区划为主组织经济活动,难以形成统一的全国共同市场,最终导致一些地区经济增长成本增加,严重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往往使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

要打破这种格局,必须克服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制度障碍,实现从行政区域经济向经济区域经济的转变。侯云春指出,只有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的行政财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各种障碍,市场才能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具体来说,这种转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

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调整财政分配格局,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同时,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尽快改变地区金融差距过大的局面,逐步实现不同地区人均可支配金融资源的大致均等。

第二,正确发挥政府作用,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从过去简单的直接组织“招商引资”等经济活动转变为注重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做好市场监管的职能转变。例如,充分利用三大清单(负面清单、正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政府与市场主体、行政权力与市场规则的关系,界定它们的界限,规范它们的行为,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

第三,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的分布和人口的流动,政府应努力促进人口空结构、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的合理聚集,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人口自由流动,从而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如果有不适宜居住的地方,可以进行疏散,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合发展的地区聚集,保护空的农业和生态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

“以上问题不解决,当前行政区域经济不会发生变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侯云春最后指出

标题: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变行政区经济为经济区经济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