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8字,读完约5分钟
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然而,每一次洪水、决口和改道都给海峡两岸的人民留下了深重的苦难。1885年,咆哮的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决口,经山东省向北入海,在河南省东部平原留下大片海滩和沼泽,形成了“沙质贫困带”。
“风刮起来了,沙子跳舞了,土壤一年到头都是醉的;“风掀茅屋顶,沙灭垄,苗枯”等民歌都倾泄出苦涩的风和沙,“一瓜打两勺”的局面使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固沙、治涝和盐碱治理已成为老黄河人民的最大期望。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全敏甘庄乡朱元村成立了豫东风沙区绿化管理处,指导豫东地区的绿化和抗旱工作。1953年,它被正式命名为全敏林场,成为豫东第一个国有林业机构。在接下来的70年里,三代人在“风吹黄土遮天,盐碱地无草生长”的沙荒上培育了6.9万亩的平原森林,并从西部的民权县成庄镇姬神到东部的城关镇甘庄村,建成了商丘全敏林场的神安林带,成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冬秋时节,古道漫漫,深安林带红叶满布。11月11日,记者走进林区,感到精神焕发。道路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一排排的刺槐、杨树和榆树不见了。86岁的康新宇(音译)曾是民权林场的负责人,他是第一代种树的工人。他回忆说,1955年第一次来林场工作时,林场里的树很少,大部分都是荒地,只有一米多高的树苗,只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春天,一阵强风吹来,尘土覆盖了天空,农民种植的庄稼也被压在下面。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有许多沙漠和茅屋,我们逃跑并要求更多的食物."康新宇说,毕业分配报名时,没有学生敢报名参加民权林场。作为一名班长,他是豫东人,觉得自己能够适应民权运动的恶劣生活环境,所以他志愿带头报名了民权林场几十年。
康新宇告诉记者,一开始林场只有16名员工。他们在黎明时带着干粮出门,有时他们不得不一天走30或40英里。渴了,找个水坑喝几口;当你困的时候,你会在黄沙中挖一块地,铺上草,然后躺下。晚上,我不得不蒙着头睡觉,早上,我要抖掉被子里的几磅沙子。
“我们不能只是种植它,我们必须管理它!”80岁的技术员翟姬发1962年从林业学校毕业后去了林场工作。第一天他们种了很多树苗,但是第二天浇水时,他们损失了很多。那是一种担心。在他的第二个儿子翟鲁珉高中毕业后,翟姬发动员他去林场派出所当警察。
翟鲁珉最初是一名巡逻保护绿地的警察,后来被任命为林场的场长和副场长。翟鲁珉说,他理解父亲,也理解父亲当年为他做出的选择。翟姬发的孙子翟文杰今年33岁。他在一个林场长大,申请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毕业后,他毅然回到林场,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造林人在“敢教日月争光”的推动下,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继承了生态的执着,铸就了这片“绿洲”。“目前,林场经营面积6.9万亩,林木60多种,森林总蓄积量18.7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7%。它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之一,在河南被称为“塞罕坝”民权林场主任王伟说。
河南省林科院研究员魏凡估计,民权林场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的总固碳量为22500吨,总价值为2250万元;每年保护耕地120万亩,增收3600万元;节约用水、净化用水年产值达到9600万元...民权林场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96亿元。
2015年,全敏深安林带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并被授予“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沈赣林带的“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地区,民权县成为全国羡慕的“中国长寿之乡”和“中国健康之乡”。民权县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绿化单位”、“全国模范绿化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十大绿化造林县”、“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全国土地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原地区的一颗绿色明珠。
《河南森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指出,河南将重点建设“一个核心、一个区域、三个屏障、四个带、多条走廊”的总体布局,打好新时期绿化河南土地的人民战争,五年增加青山绿水,十年建设森林河南,让青山绿水在河南金山银山开花结果,让一年四季绿色常青的中原成为河南美丽的背景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林场由少到多,由弱到强,逐渐成长为林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河南有94个国有林场,经营面积从25500亩增加到800多万亩。据统计,河南有林地8496.33万亩,森林6144.77万亩,森林覆盖率24.53%,森林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从茂盛的幼苗到优美的树木,中原大地越来越绿,河南的价值越来越高。
标题:河南省的“塞罕坝”:三代人用绿色转播了这条黄河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