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1字,读完约2分钟
12月10日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获奖。 在此之前,他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在瑞典文学院进行了获奖演讲。 从追忆母亲,介绍自己的作品,到用三个小故事结合,莫言的故事让世界对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有了新的认知,让他们握手并欢呼着土地气息浓郁的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化。
瑞典的系列演讲还谈到了中国文学的现状和未来,但他说他不必对严肃文学的未来悲观。 因为网民还很少给作家带来动力进行创作。 他自己开了个例子,获得诺奖后,买他书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
莫言的乐观体现了作家对文学的自信。 但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书的畅销遭遇,毕竟没有普遍性。 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民众的阅览率持续下降。 根据某权威机构的统计,我国18岁到70岁的国民平均每人阅读4.35本以前流传的纸质书,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少得多。 对此,莫氏也痛感“希望中国人多读书”。
一个人口总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改变国民习性的构想非常困难,更何况是推荐读书的“不痛不痒”事件。 以诗书礼乐之国自居的中国,似乎患有阅读疲劳症。 一点书店相继关闭,另一点萎缩到不显眼的地方勉强支撑着。 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不一定一年买一本书。 在图书馆和书店,拿书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的人好像真的很忙。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电脑有时会代替人脑。 飞机和高铁随时可以把我们送到别的地方。 互联网总是提供免费的信息。 一切都那么快不用脑子,浅阅、功利阅读成为提高国民素养的障碍。
毕竟,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像《阳春白雪》那样通常被当作高阁,优秀的作家也不应该“向夜晚诉说孤独”。 理想情况下,听众都围在擅长“讲故事”的作家周围。 人们匆匆停止了脚步,听到他们厌倦的样子,当对方醒来说“想知道以后的事情,听下一个分解”时,才不情愿地站起来离开。
我们不应该对诺贝尔文学奖施加太多的“附加值”,莫言获奖、莫言演讲不仅给世界定位了中国文学,还给了国民反省现代生活习惯的机会。 李思辉
标题:“莫言“讲故事”,有人静心聆听”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