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85字,读完约16分钟

“背对我们的人,他们有感情,他们有灵魂,他们在这个时代有需求,有感谢,有愤怒”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工人是“中国奇迹”的主要创造者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长期被边缘化,他们的声音长期消失。 这三亿一千万人,围绕着我们,但好像离得很远。

很多人不知道现代中国工人在创作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创作了惊人数量的诗。 其中的佳作与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甚至具有指向人心的力量,但这部分文学成果被严重忽视和低估。 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重要的诗歌选集,工人诗歌基本缺席,在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记述中也看不到它的身影。 这些诗像那些作者一样,消失在光影之中很久了。

我们用各种方法找到了这样的特殊工人。 他们都是普通工人,也是优秀的诗人。 他们的诗又是一个中国深刻的故事 ……

——秦晓宇

▲2月2日,在工人诗云朗诵会上,来自全国各行业的工人诗友和活动组织者拍照。 生活很忙,也有人带着孩子参加活动。 比如前排穿着彝族以前传来的服装的吉克阿优和他旁边穿着白大褂的郉霞。

新华每日新闻记者吉玲摄

■新华每日新闻记者李坤吉玲实习生刘玲

巷道爆破工人、炼钢厂工人、铁路工人、建筑工人、酿酒工人、煤矿工人、薄膜厂流水线工人、锅炉工人、羽毛填充厂工人、服装厂工人……2月2日晚,来自北京市五环外城市农村接

朗读者的发音夹着方言,但他们站在观众和照相机前还是很生硬。 朗诵略长的诗时,他们拿着诗稿读。 但在这篇《我的诗篇:工人诗云中的朗诵会》中,每个朗诵者都是工人,他们的诗都带有鲜明的工人色彩。 最重要的是,他们朗读的是自己写的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当代中国诗坛工人诗人的代表。

诗评论家秦晓宇是这个朗读会的总策划之一。 从去年春天开始,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编纂了《我的诗篇——现代工人诗典藏》诗集,拍摄了讲述中国现代工人诗人的记录片《我的诗篇》。 关于这个朗读会,可以说是这两项事业的衍生品,也是纪录片中的华彩乐章。

秦晓宇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说,在现代中国工人和诗歌在某种意义上面临着边缘化的命运。 他希望把两者结合起来,唤起更强的能量。

不绝望,不悲伤

我更想象建国初期的东西

就像模范工人们一样

走出员工浴缸穿上人民服骑上“国防”品牌的脚踏刹车自行车

脑子里在想齿轮和砂轮的改革创新课题

春风迎面吹来

明天晚上我第一个站在机器前

精力旺盛。

我在等工人们的到来

等待着劳动竞争中产生的爱情

多么美好啊。 多么健康啊

五十多年后

我在工作的路上经过了一群大楼

两个老人看起来很恩爱

谈论他们的工厂

他们的工厂已经消失了,永远消失了

但是,他们还用拐杖

有时颤抖地指着那个方向

——田力《二月二十五日,下班途中》

一切也将从去年的第44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开始。 当时的诗歌节发表了“鹿特丹——北京文艺网国际同步诗歌节”的活动,组织者必须从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的投稿人中选出一部分诗人,将其作品翻译成英语发布到网上。

诗评论家秦晓宇是活动的评委之一。 在评选过程中,《回家乡在纸上》的作品获得了最多的选票。 秦晓宇有点吃惊。 写了40万字《玉梯——现代汉语诗抒论》的他一直对自己在现代汉语诗歌行业的发言权很自信。 但是,我从没听说过《纸上回家乡》的作者郭金牛的大名。 特别是郭金牛多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打工,知道从事建筑工、搬运者、普工、仓管的工作。 他把这件事写在题为“共这首诗的时候”的文案上。

年,财经作家吴晓波读过这篇文案。 在《动荡30年》一书中,以公司家的角度描写改革开放30年风云的他认识到,现在中国有工人诗人,他们至今仍在一线从事劳动力生产,他们也写诗,描绘生活和劳动本身。

据统计,中国2900个大小市县住着2.3亿农民工和具有城市户口身份的产业工人,总数约3.1亿人。 吴晓波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表示,“外国人对现代中国的理解首先是‘中国制造’。 那么,“中国制造”到底是谁做的呢? 我知道马云,王传福,李书福……谁真的做了袜子? 文学界对这群人也不太了解。 如果这些人能凝聚起来,时代就有记录性。 ”。

于是吴晓波建议秦晓宇编纂工人诗选书记录这段历史。 秦晓宇加深了这个想法,开始酿造《我的诗篇——现代工人诗典藏》。 后来,吴晓波找到了帮助他拍摄纪录片《动荡30年》的导演吴飞跃。 他们和秦晓宇一起开始拍摄电影《我的诗篇》,准备记录工人诗人的故事。

秦晓宇说,在现代中国,成千上万的一线工人以写诗的形式记录着他们的生活,据估计鞍山参加朗读会的田力就是其中之一。 1982年加入鞍钢的他,在车间洁白的墙壁上经历了“你是工厂的主人”“发挥主人翁精神”的时代。

当时,鞍山人大部分都以成为鞍钢而骄傲。 父亲退休休息了。 通常,家庭只有一个替代名额。 没能当选的兄弟姐妹只能去鞍钢下属的大集团公司。 田力高中毕业后,我买了一段时间的轨道列车票。 但是很快他就通过了工人招聘考试进入鞍钢。 他在父亲知道后,继续说:“这孩子以后会保证的,不用担心。”

但是,随着19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下岗大潮袭来,无数工人的命运一夜之间改变了。 工人身上曾经骄傲的光环渐渐消失了。 坐在“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面前,田力通过自己没有卷入下岗波回避了这个话题。

但是他写了那篇《二月二十五日,下班途中》。 他说诗中描写的老人与别人扯上了日常,总是谈论着那个消失的工厂和曾经自己献出的青春。 田力叹息说:“当时5元人民币还有我们钢铁工人。”

来自苏北农村的诗人绳子没有逃避下岗的命运。 “我从1988年进入工厂,对员工抱有热情,但工厂很快就倒闭了。 梦想破灭了我多年后回顾了多份历史资料,知道当时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很难想象一个工厂几年内会陆续大规模倒闭。 我们从一个县搬到另一个县,其中没有哪个工厂开工……我在工厂工作了25年,为自己创造了人生态度:不绝望,悲伤,不乞讨。 ”。

吴晓波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说。 “今天我看了这些诗,发现他们是背对我们的人,他们有感情,他们有灵魂,他们在这个时代有需求,有感谢,有愤怒,很多痛苦没有被所谓的精英目睹。 ”。

读《资本论》的工人

早上起床就像头破裂一样疼

这是一台大机器的额外礼物

不是钢铁的错

神经老了变脆弱了

我不敢太看自己的生活

那个又硬又黑

有镐的锐角

摸石头就流血

我想告诉你

我在5000米深处送中年人

把岩层炸了一次

用这个重组一生

我的小亲人在商山脚下

他们生病了身上满是灰尘

我的中年裁剪是多少

他们的晚年能延长多少

我身上有三吨炸药

他们是引用部分

我昨晚在他们的床前

我像岩石一样呼啸着炸毁了地面

——陈年喜《爆裂志》

作为城市产业工人,与目睹工人集团黄金时代的田力相比,陈年喜这样的城市工人往往想把自己看作农民。

家乡在陕西商洛陈年喜已经做了15年的巷道爆破工。 矿工开采之前,需要像他这样的人在矿山找到合理的位置,充填计算好的炸药,炸毁长隧道。 而且,矿工们可以使用武之地。

祁连山、昆仑山、太行山、长白山……15年来,陈年喜奔走于高山戈壁之间。 他一个人在这座山上挖了个洞,一会儿就搬到另一座山去了。 周围的人一直在变,陪着他的是什么炸药? 他不断地爆炸,不断地爆炸,即使知道自己的母亲得了癌症,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放弃手头的工作回家。

父亲已经半身不遂,母亲又得了食道癌,在家照顾孩子的妻子的田地收入可以忽略不计,生活对陈年喜来说不是真正的战斗。

幸运的是,他有写诗的喜悦。 坐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面前的陕西汉谦虚地说。 "自己的作品还不能说是高度的. "

陈年喜在读高中时向《萌芽》投稿,也尝试了一点诗的创作。 但是结婚后,由于生活压力,停笔就10年了。

直到三四年前,他用手机在博客上注册,回到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上。 今年大部分时候住在荒郊野外的工作场所,整天和炸药雷管在一起的铁男,平日不抽烟,不喝酒,和工人打牌也很少。 越来越多的时候,他把业馀时间用来读书和写诗。

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至今还只能在手机上写诗。 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电脑键盘的字母顺序没有手机九宫格abcd那么齐全。 但是,他花了时间读完了《资本论》,我很好奇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在这个国家被认为是圭高卢。 但是他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承认自己的消化很少。

今年45岁的陈年喜认为自己的身体已经工作了10年也没关系。 去年他死于矿山塌方。 记者问他儿子期待什么。 他说想法当然好,但儿子还是可能会出来打工。

如果陈年喜还在继续自己的战斗,比他小20岁的许志选择了结束。 年9月30日,90年后的打工诗人许志选择与世界告别。

他原来是秦晓宇编撰的诗集中最年轻的诗人。 秦晓宇甚至认为给许志贴上“打工诗人”的标签是侮辱。 “他是个真正的诗人,”秦晓宇说。 在这本工人诗集的开头,秦晓宇选择了写《工厂和仓库》的顾城。

《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问过陈年喜。 你是否认为在外国多年比自己的家乡好。 陈年喜笑了,不是繁华的地方有矿,自己总是去几百公里见方的荒凉无人的偏僻地方。 来自广东揭阳的许志21岁时来到深圳,成为富士康工厂的流水线工人。 这是另一种孤独

秦晓宇整理了许志留下的193首诗,用大众采购的方法出版了诗集。 他指出,许志的作品风格在富士康工作的几年中有明显的变化。 《死亡》成了他许多作品的主题。

“有些诗人经常提到死亡,但充满了喜悦。 我想活在自己的主题中”。 秦晓宇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说。

许志已经去世了,秦晓宇和吴飞跃依然选择他作为纪录片的首要角色之一。 他们访问了有志于生前居住的租房子。 “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我自己特别压抑。 立志死的时候,很多人站起来说年轻人要多看。 年轻人对不起你父母的家人但深刻的理由是? 你可以用这些复印件找到理由。 ”。

吴飞跃说,根据他最初的设想,纪录片工人的生活应该五彩缤纷。 既有痛苦的一面,也有快乐的一面。 但是通过实地采访,他认识到大部分工人生活中的一点乐趣与他们面临的困境相比毫无价值。

“在采访中,大部分人都自觉,以为自己生活在底层”吴飞跃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说。

想象天使在流水线上生产雪。

包装厂灯火通明。

我手里拿着熨斗

收集我所有的手加热

我先熨一下背带。

挂在肩上才不疼

然后从腰围熨衣服。

多么可爱的腰身啊!

可以放下白色的手

林荫道

抚摸宁静的爱

最后张开下摆

把每条皱纹的宽度熨平

在湖边

或者在草坪上

等待刮风

你也能跑

但是,你必须扬起下摆

圆润的

像花一样

我要洗沾满汗水的工厂服

我把它折叠起来了

我打包了

吊带裙

从工厂搬出去。

面对一个市场

一家时尚的商店

唯一的等待你

陌生的姑娘

我爱你

——郝霞《吊裙》

写《吊裙》时,吴霞在深圳工作了12年。 1996年,作为第一代留守儿童,14岁的吴霞从四川内江远道而来父母打工的深圳,进入母亲工作的制服工厂,成为童工。

从那以后,吴霞没有回过四川省的老家。 真正扎根于深圳是她这20年来最大的梦想。 青春就像线头被岁月的剪刀用刀割破一样。 但是在深圳20年间,带着两个孩子的她和父母、妹妹这6个人依然挤在旧的强制租房里。

郝霞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说,刚步入社会的自己也有自杀的想法。 被工厂的管理者骂后,吴霞被冲到公众浴场,打开了窗户。 伸出脚的刹那,郝霞感到轻松,觉得跳下来就没有烦恼了。

比许志幸运的是,和她在同一家工厂打工的母亲赶上了,挽留了她。 妈妈哭着告诉她。 “活着比死了好。 只要活着,一定有希望”

之后,写下了郝霞打工带来的岁月的精神支柱和希望。 还住在宿舍的时候,下午十一二点下班,吃晚饭,排队洗衣服洗澡。 这些完成后,吴霞爬到上层拉上窗帘,一页一页地编织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直到凌晨3点4点。

郝霞笔下的女孩们总是过得比她好。 就像这条“吊裙”,大部分打工诗的惨烈和压抑是读不懂的。 这也是她受到秦晓宇和吴飞跃重视的地方。 在纪录片《我的诗篇》中,郝霞被选为6个主要角色之一。

工作室去吴霞家拍,吴霞和妹妹问导演吴飞跃,请她们录点歌视频好吗? 原来,诗歌中给女孩阳光和幸福的郝霞,这几年的生活越来越艰苦。

得了重病的父亲患有抑郁症,多次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父亲被救出时,文友们仁爱的捐赠帮助郝霞一家渡过了难关。 但是,父亲的病没有好转。 她对吴飞跃说,自己和妹妹想去“中国梦秀”试试运气。 在朗读会上播放的记录片预告片中,郝霞无论有多重的石头压住我,我都会抬起头来,等待那太阳。

来自广东化州的诗人乌鸟是纪录片的另一个主角。 他在佛山薄膜厂的流水线上工作过11年。

年下半年,乌鸟被称为双喜临门。 他的第二个孩子平安来到这个世界,自己也获得了第二届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三等奖。

他获奖的是《狂想》系列的诗。 与郝霞不同,同样是八零后的乌鸟在诗的创作中,从一开始就有出人头地的目标。 他想写与众不同的事情,想写自己的成绩。 他研究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决定自己的诗一定要有鲜明的特色。

于是他选择了疯狂,这与许多兼职诗人描述现实生活的道路不同。 他想象着天上的天使在流水线上生产雪,想象着大雪压垮了国境线,地球也倾斜了。 吴飞跃问他灵感来自哪里。 乌鸟笑了,多看看科幻电影吧。

年4月,乌鸟失业了。 摄影组拍摄了他找工作的经验和在大城市的迷茫。 在这次朗读会上,吴飞跃询问了乌鸟的进展。 他又有很多想法,开企业,做生意,但还只是计划。

过了这一年的八零后,唯一笃定的是再也不回工厂了。

“失去了自己的恋人”

从北京到深圳,从东莞

后退到杭州,从常熟后退到宁波

从温州后退到成都,后退到土和草木

在五谷的香味中,家乡依然

很远。 是迷路的草鞋

退后,退后,从工地出来

从机器里出来,从那里滴下眼泪

退出,从四十岁降到三十岁

20岁,10岁……家乡依然

很远。 是迷路的草鞋

退后,退后

面向未来。

退到妈妈身上——那里

没有荣辱,没有贫困,没有贵贱

城乡差别。 没有眼泪,相遇了

大家都是亲人

——唐以洪《退而回乡》

在朗读会上,在浓川普朗读了这首《退而回乡》的唐以洪不知道自己的战斗是胜利还是失败。

这几年,他获得了郭沫若诗歌奖、中国打工诗歌奖,在诗坛上逐渐获得一席之地。 这几年,他已经退到资阳,去了离农村老家只有两三个小时的路程。 但回老家不容易。

“这个故乡不是生我的故乡。 那心中的故乡早就死了。 ”。荒芜的土地,破败的房子,陌生的孩子,熟悉的老人们早就化为山间的墓地。

更痛苦的是孩子的疏远。 和很多外出打工的工人一样,唐以洪的孩子小时候不在农村,是由祖父祖母养大的。 唐以洪现在带他们在身边上学,上中学的孩子早就有了自己的世界。 “这是异常的距离感。 长时间不和我们交往,他们的内心世界,人的处世和你很不一样。 你不太容易理解他。 在他们心里,父母欠他的。 》唐以洪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说。

服装厂填充鸭毛的八零后年轻人吉克阿优有类似的烦恼。 作为崇尚火的彝族人,回到家乡,连简单的柴饭都不烧。 多年来辗转于重庆、广东、浙江、北京的他的习性是电饭锅。 村里的老人说:“你们是无根的一群人,你们的灵魂被城市污染了,以后能回到祖先那里吗? ”叹息道。

说到大凉山深处的故乡,吉克阿优对《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说:“离家出走,特别想家。 回家后,又特别想起来了。 如果土地是恋人,我们就已经没有爱了,失去了自己的恋人。 ’”

郝霞不用纠结。 老家的房子早就塌了。 年11月,《我的诗篇》摄制组来到深圳,吴飞跃问能不能帮助她什么。 郝霞说要我带父母去市中心的莲花山公园看花展。

登上山顶,站在深圳乃至整个中国改变命运的伟人雕像前,父亲骄傲地点头。 “这是我们四川省的老乡。 我们和他拍照吧! ”。 然后郝霞一家站在莲蓬顶上,静静地眺望着这座城市的繁华。   

标题:“当代工人诗歌:吟诵中国深处的故事”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