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0字,读完约5分钟

榆生肖像(资料照片)。

很多人认识祝榆生是从三代坦克开始的。 但是,很多人知道,在这个花甲年穿着战斗服的99式坦克总设计师为士兵的迅速发展付出了多少困难。 去世前,也怀着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

记者追踪了那个人,发现这个传说的总师没有高谈阔论,不追求名利双收和轰轰烈烈,只是默默地接受,勤奋地实干。 他给周围留下的一些印象,既感人又深刻。

词典里没有“可怕”的文字

“他的词典里没有‘可怕’一词”一起说到几十年的祝榆生,原三代坦克副总师傅宝玉是这么评价的。

榆生在1948年的子弹考试中失去了右臂,这并没有影响他东奔西走为坦克进行调查、探讨和试验。 特别是为了验证试验、坦克的各性能的极值,试验基地多被选为沙漠、高原、山区等,但当时高龄的祝榆生身体欠缺或高龄没有缺席。

“零下40度,还是高原缺氧,别说他了,连年轻人都受不了”傅宝玉总是隔着十几斤重的资料袋在各考场跑来跑去,没有右臂,走路总是失去平衡。 怎么摔也数不清。

“只要能去,一定要自己去实验现场。 ”每次想起祝榆生进行坦克试验,原三代坦克科研总指挥王天民总是哽咽。

王天民告诉记者,1990年,榆生在去包头开会的路上摔倒了,72岁的老人坐在地上,很久没起来了。 之后,他不顾胸部剧痛按计划赶到了现场。 讨论结束时,总是辛苦地撑着桌子边,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送到医院才发现肋骨断了三根。 “即使住院,也反复听着研发公司的技术报告”王天民感慨万分地说。

在祝榆生周围的人看来,“不怕”这个词不仅仅是坦克的开发和实验。 战场上,面对拿着飞机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祝愿榆生用下面手中的原始武器与敌人搏斗。 在坦克设计的研究开发中,只有高中学历的他敢于打破以前流传的构想,寻求技术路线的所有革新。 “一生无所畏惧,永远超越”王天民说。

一生一直在钻研

很多人很惊讶,作为开发世界先进水平的99式坦克设计师,榆生祝你只有高中学历。 但很了解他的人知道这不是偶然和幸运。 祝榆生的桌子上摆着各种军事装备书,最新的文献资料也总能在他那里找到。 “活着的词典,永远钻研”给他身边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榆生在解放军总高级步校、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工工)、炮兵工程学院等地工作。 其间,他经常上课,定期去图书馆查阅最新的科技资料。

“我们在赫军工学习的时候,听说有个叫祝榆生的老师,口袋里总是有课程,听着所有的课。 》总参原兵种部装甲兵员局的姚神保总技师说,当时我国兵员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即使没有炮、弹、药甚至专家他也一样学习,他喜欢这个,喜欢研究这个,不是为了毕业”。

1984年,第三代坦克设计之初,中央军委赋予祝榆生的任务是“能与先进坦克抗衡”。 但是祝榆生把目标指向更远的方向,说:“打巴掌有什么用,必须让你掉下去。” 榆生率领三代坦克研发团队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研发道路,新设计零部件超过了80%。

“坦克涉及各学科,系统繁多,祝愿旧书涉及从军需产业到机器人,从高中学报到外国资料,方方面面。 ”。 傅宝玉叹息说:“我在他手下工作了20多年,没见过他度假、疗养,读了一点空资料拆开各国坦克进行比较。”

15年后,出生于横空的三代坦克,机动性相当于海外先进坦克,火力更好,同时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使用主动防护系统等技术,进入先进行列。

我只知道不擅长工作的生活

“祝老除了睡觉以外,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只知道工作,不擅长生活”榆生生前的司机陈明珠告诉记者,除了必要的桌子餐,大部分时间都是给陈明珠做便当在办公室吃。 “他总是用两层楼的不锈钢饭盒,最多能盛两道菜,连盛汤的地方都没有。 坦克研发15年,我和他一起吃了15年便当。 ”。

这是每年负责成千上万科研费的总师,但自己在简易楼工作。 布质沙发是别人用的旧的,办公桌也是旧的,在木座位上放着软绵绵的垫子。 这个办公室几十年来,直到1998年才同意安装窗户式空调。

像办公室一样,我更不在乎出差。 因为工作紧迫,他坐火车,坐吉普车去现场,即使有参加会议参观旅行的机会,也只是呆在房间里学习。

直到去世,祝榆生都住在北京车道沟附近60年代建的砖建筑里。 水泥地板,白色的墙。 陈明珠回忆说,老房子很暗,为了老人的身体,曾多次祈祷更换老房子。 知道这个后,希望自己给组织写信,拒绝交换住宅。 “与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总是说我已经很幸运了。 ”傅宝玉说。 (资料来源:濮阳信息港记者:张辛欣)

标题:“独臂总师祝榆生传奇背后的人生”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