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6字,读完约7分钟
年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如果重大政治问题解决不好,将产生严重的政治结果。” 古人说“要毁灭人的国家,一定要去那个历史”。
习非常重视历史,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记住历史经验的历史教训历史警告,为国家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对于持续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思考。
中华民族是自古以来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这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清代自珍《定庵续集》中写道:“想知道大路的话,首先要成为历史。 毁灭人的国家,先去那个历史。 」了解历史,就知道世道了。 只有掌握历史学,才能掌握社会规律。 消灭一个民族,主要方法是消灭其史观——践踏民族历史,阐明民族文化,清洗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可。
那么,为什么在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意识中,历史那么重要呢?
(一)文化结构的意义
第一,历史对中国文化具有结构意义。
从中国传来的文化,根据学术体系上的划分分为“经济史子集”四大类,说到“经济史子集”,在学术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所有副本。
经,专门指儒家文化。 汉武帝时代以来,儒家文化度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之后的历代、儒家思想都被视为社会快速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视为思想文化界的中流砥柱,儒学是“经”——经,本来是织布的过程 《经》的引用是标准的,意味着是恒定的。 分类为“经”的文案是确立标准思想、恒久不变的理论。 儒家的典籍,被称为“经典”,儒家的学说是“经学”。
历史是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到最后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统称为“二十六史”。
因为经部的儒学是指导社会迅速发展的总思想,是抽象的学术理论,所以历史部的记述成为了印证儒学思想的史实,成为了具体的故事演绎。 《经》与《史》互为论证,互为佐证,阐述兴衰成败的经验得失,总结社会快速发展的惯例,揭示儒家理论在沧桑中的作用。
所以,中国的史学优势是,写《史》也论《经》。 说“事”也是说“理”。 因此,《史记》中有“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有“臣光曰”,这可以看出历史书作者讲述史实后,又在论述其得失的道理。 历史学家逻辑依据的思想理论是儒家文化。 这也是因为很多大史学家可以看到它本身就是大儒学家。 比如这部《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这部《资治通鉴》的《臣光》司马光。
历史部用历史的真实演绎,证实用历代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正确与否。 经,用理论说话。 历史用事实来说明。
子部是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在此后的两千年里,儒家成了纲,被定为一尊。 但是诸子百家思想从儒家的独大变成了儒家文化的必要补充和相互作用的平衡。 因为,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个思想,就会逐渐僵化、僵化、死亡,只有百家之长和儒家之尊共同放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中国文化才能永远活下去,生动有力。 比如有儒家入世,有道家出世,有儒家仁爱,有墨家兼爱,有儒家德治,有法家法治……因此,子部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不是“百家争鸣”如何争夺,而是“百家争鸣” 各自共同的声音、各派不同的声音聚集在中国文化这一八音克风格的民族大合唱中。
集部指所有的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把国学比作一座壮观的文化大楼,如下。
经是这栋楼的钢筋结构,如果有儒家的经典,就树立了中国的主流思想。
历史是大楼的水泥建造、水泥的巍然填充和钢筋的繁荣,构筑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第一方面。
但是,钢筋混凝土建造了巨大的大楼,但这栋楼不通风,没有活力,因此子部百家的思想就像为这栋楼打开了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空空气流通,阳光健康。
集部就像大楼里所有的装饰和装修,丰富,精彩。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时,就像经常进入大楼的人一样,最先喜欢的可能是建筑中丰富多彩的装修。 这里的画,爱上了那里的字,迷上了这个青花瓷瓶,那个红木轮椅……为了让我们对国学感兴趣,经常从集部的复印件开始,唐诗,第一次遇到昆剧。 为了全面理解国学,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必须解读这座文化大楼的整体结构、内部水平,从对集部的爱出发,迅速发展到经、史、子各部的研究。
经史子集的四个部分,全面支持中国文化这个规模很大的名人堂。
因此,历史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结构,是继承中国智慧的重要副本。
(2)经验借鉴的意义
第二,历史在中国社会有借鉴意义。
中国人之所以历史悠久,不是因为中国人不想象未来,而是总是咀嚼。 虽然中国人爱旧东西,但并不是喜欢听旧故事而喜欢收藏旧东西。 不是那么简单的心理。
中国人之所以重视历史,是因为通过写历史、论史、历史,总结了大量的兴衰法则和很多得失的经验后,中国人发现人生一代很相似。 ——不同时期,扮演同样的道理,上演着经常变化的历史之日空、人情不变的故事。 正如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所言,“人生的世代是无限的,江月只是年年相似”,每个世代都不同,凡事都相似。
那样的话,历史的警醒就特别意味深长了。 唐太宗认为“以历史为鉴,可以了解兴代”,读《前车之鉴》是为了走“明天的路”。
看历史,不是看别人的老景色,而是看自己的今晚明晚。
学历史不是学“不忘前事”的老故事,而是学“后事之师”的规矩。
历史,不是陈腐的昨天的船,而是明天的海浪袭来时,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操纵命运向自己未来进发的船吗?
这是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说的“来而不知,见诸往”的道理。
我们不知道未来应该怎么走,那就看过去是怎么来的。 走在路上的历史经验可以指导未来的未知之旅。
(三)民族传承的意义
第三,历史在中华民族中具有传承的意义。
历史孕育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灵魂。
历史写下了社会集体认可的价值观。
是国家的历史,关系到整个大家庭所背负的骄傲和重量。
是民族的历史,燃烧着属于家族所有身体的血脉传承和文化基因。
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的那样,“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不读过去,必然对现在茫然,对未来感到迷茫。
背叛昨天,必然会保护今天,抛弃明天。
忘记历史中血泪的荣耀,背叛肩责的使命。
忘记历史中经验的智慧,背叛自己的文明意识。
忘记历史中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价值,背叛民族的精神家园。
这才是最可怕的避难所,真的成了亡国之徒。 抛弃依赖生存的历史土壤,民族文化大楼轰然倒塌,一国精神在世界潮流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
保护历史的沃土,才是种植今天粮食的基础,也是培育明天花的基础。
当然历史并不完全重复旧路,但是未来必然会接受历史的轨道继续出发。 我们可以继续建设更好的新轨道,开更快的新车,但我们不能脱轨徘徊在危险的荒原上。
接受过去,走向未来; 立足现代,纵观古今。 中华民族坐一辆历史车一起来,又奔走于车同轨,心灵同德的未来。
(文|曹雅欣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标题:“习近平: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