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6字,读完约2分钟

“小假期”的扩展版已经结束了。与以往的“无预约旅游”不同,“无预约旅游”已成为今年“五一”旅游的新亮点。在“预约制”成为常态的趋势下,如何让游客“来时旅游,旅游时享受,开心时回归”,实现旅游市场的高品质发展,已成为游客和从业者的共同期待。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疫情尚未结束。为了避免人群聚集,许多地方采取了许多新的管理措施。文化旅游部和国家卫生保健委员会在节日前联合发布相关通知,要求景区建立和完善预约制度,合理控制流量,确保安全有序运行。

因此,每个景点都会公布每天的预订量,比如故宫每天5000人,九寨沟每天10000人,黄山每天15000人...该预订能有效控制游客流量,引导游客错峰旅游,避免游客聚集现象,极大提升旅游体验。就像在北京一些受欢迎的景点一样,游客们不得不称赞景区预订系统的有效性——“山和花已经取代了人群”和“北海公园在童年的记忆又回来了”。

用新的变化回应“诗与距离”的新期待

与此同时,按照“实名制预订”、“只开放户外区域”和“接待游客数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能力的30%”的要求,许多景区将交通管制的大门向前推进,变被动的站点分流为主动的出行前规划和引导,这也给景区秩序带来了新的变化。

疫情防控迫使“预约制”成为景区标准,但在“30%限流”红线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例如,尽管泰山景区在5月1日实施了接收能力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能力30%的要求,但仍未能避免当地拥堵。业内人士认为,景区“冷热不均”现象与当地分流不足和重要节点管理不足有关。那么,在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在限制人员流动、促进消费和优化体验之间找到平衡,让游客来时可以游泳,游时可以享受,玩时可以返回?作者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应对游客对“诗意与距离”的新期待做出新的改变。

用新的变化回应“诗与距离”的新期待

疫情使许多景区从“停业”转变为“黄金时期”,以磨练自身实力,这一点已在本次假期中得到验证,为更多景区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了参考,包括在理念、运营模式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预约制”不仅是控制景区流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全方位创新拓展景区的载体。景区应兼顾经济性、安全性和体验性,更好、更灵活地运用市场和技术手段,通过优化线路组合、丰富观光项目、及时获取信息、实时排峰等方式提升公众旅游体验。(付伟)

标题:用新的变化回应“诗与距离”的新期待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