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6字,读完约8分钟
本报记者李海南
2016年11月,《中国经济时报》的研究组进行了一项关于“中国经济繁荣感知”的快速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汇集了来自24个省(区、市)的2166名受访者,包括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者、普通职工、自由职业者等。,试图真实准确地揭示中国人民对中国经济的直观感受。
根据最近公布的调查结果,在2166名受访者中,超过80%的人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前景有信心,其中82.8%的人接受了采访。对象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是积极的;86.3%的受访者对实现6.5%-7%的年增长目标充满信心,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稳定的预期;展望未来两年的经济前景,72.2%的受访者表示乐观,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居民对中国经济的中期前景持乐观态度。
人们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和前景抱有高度乐观预期的原因是什么?未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以确保信心转化为真正的经济增长?在新常态下,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
民生的基本稳定提升了人民的乐观前景
2016年初,公众对中国经济年度目标的意见一度出现分歧。然而,在2016年底,特别是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同期实现了6.7%的经济增长,这大大增加了经济稳定触底的预期。客观地说,它也为人们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前景恢复乐观提供了支持。
至于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居民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前景有信心”的原因,记者采访的专家们无一例外地将主要原因放在民生稳定之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居民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的主要原因在于民生的基本稳定。“2016年前三季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与经济增长速度大致同步。稳定的收入增长和稳定的物价上涨必然会使民生状况基本稳定,居民生活基本正常。“张立群认为,这是在企业、金融、金融困难突出的背景下,居民信心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民生的稳定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在张立群看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变是对“きだよ 0”之前的严峻考验。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的工作重点首先是保护民生。“2012年以来的稳定增长工作是为了保护民生和稳定消费。”张立群介绍说,政府高度重视精确就业和扶贫,切实把握基本民生底线。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6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预计全年就业目标提前一个季度实现。就业形势稳定,扶贫济困成效显著,居民收入增长总体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钢也对记者表示,切实落实惠民政策是确保人民对当前经济形势满意、对前景乐观的主要因素。其中,降低通胀压力是造福人民的最重要政策之一。彭钢认为,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7%为实现年度目标奠定了基础。此外,提前完成就业目标和稳定的价格是人们对经济乐观的主要来源。
同时,人们的乐观也源于对适当的宏观经济目标的认识,以及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有效、稳定的实施。彭钢强调,“至少前三季度我们实现了6.7%的经济增长,为经济前景的乐观奠定了基础,这绝不是盲目乐观。”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巨大
值得肯定的是,今年以来,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政府把“三比一、一减一补”的任务稳步推进到全年。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表现来看,经济稳定触底和稳步好转的迹象正在逐渐显现。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供应方各领域经济和社会改革的稳步推进也使乐观情绪和积极因素得以积累。然而,如何将信心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进而通过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实现确保信心的良性循环,显然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张立群看来,中国经济正接近从高增长到中高增长的转折点,这不同于一般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稳步进入中高增长既包括增长水平的稳定,也包括增长方式的转变。他强调,现阶段要继续坚持需求和供给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准确稳定需求和增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从制度完善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进一步夯实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提高增长的含金量。
要提高增长的含金量,显然需要强大的经济潜力来支撑。具体来说,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仍有很大潜力。张立群说,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尚未完成,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和人口转移规模仍然巨大,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升级的潜力仍然巨大。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各种各样的。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高增长的历史阶段。
“深化改革带来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红利依然巨大。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潜力。”张立群认为,中国仍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历史时期。
彭钢认为,信心来自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增长目前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他说,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步入新常态是一个基本前提。目前,人们已经逐渐理解并充分认识到新常态的深刻内涵。“客观地说,我们的经济正在好转,表现是它继续处于触底期。人们也认为触底应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并认为这应该作为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的交换条件。”彭钢说。
彭钢强调,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已经实现了经济触底和稳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的使命。“基于这一基本认识,不难理解各界对政策预期的判断在不断提高。”彭钢认为,公众对政策环境的预先判断对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提高发展的含金量,目前,预判对政策环境的影响可能大于经济本身。”
明年的增长率可能大致相当于2016年
基于稳定和触底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认识,人们对中国经济在未来保持中高速增长持乐观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展望未来两年的经济前景,72.2%的受访者“非常乐观”和“相对乐观”,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居民对中国经济的中期前景持乐观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国近年来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的评价中,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影响力“明显提高”的比例达到了73.4%,这表明居民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表现出了更强的信心。
考虑到中国经济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反全球化现象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可称为内外部困难,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将牵动各界神经。
“现在看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信心,保持中国的中高速增长。”张立群指出,中国仍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财力和不断增加的技术支持条件。目前,劳动年龄人口超过9亿,国民储蓄率超过47%,技术交流和技术创新日益活跃。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充分支持更高的经济增长。
同时,张立群强调,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基于这些条件,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其长期积极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是在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通过2012年以来政府持续而有力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才从下滑走向稳定,并初步见底。这也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底部可以保持在6.5%以上。
未来我们能在哪些领域有所期待?张立群表示,预计未来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将逐步恢复发展,地方房地产过热将始终存在。如果监管得当,有望保持总体稳定、逐步加快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世界经济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增长乏力将持续很长时间。由于外部需求疲软,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的增长水平预计不会显著提高。”张立群强调,在国内需求的支持下,经济增长将总体保持稳定。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与2016年大致相当。
彭钢认为,为了明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稳定增长,应该更加重视稳定投资。“稳定的投资仍然取决于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是在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同时,及时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释放社会资本尤为重要。”彭钢认为,当前甚至未来的投资政策已经逐渐从以前的政策转变为防止衰退。从新的形势来看,当前政府的政策日趋成熟,政策目标的方向也日益明确。未来,它将逐步释放出另一波红利,即简化管理、分散权力、释放市场参与者的活力和实施财政政策,这也将成为人们不断积累信心的重要来源。
标题:高质量增长是经济信心的源泉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