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03字,读完约7分钟
吴平的生态讨论
21世纪以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信息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无处不在的“智能眼”可以解决环境信息的碎片化和地方化问题,使监测和预警更加准确高效,有效打破公众参与的信息壁垒。智能技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在加快淘汰低端产业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这既是“紧缩诅咒”,也是“催化剂”。智能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
智能技术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整体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监管,促进企业绿色清洁生产。对于企业来说,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意味着非法排污将被更多的人关注,被更多的“诅咒”所压制,排污成本将越来越大。过去,在污染源在线监测过程中,有许多奇怪的假技术:试图稀释污水探头检测到的废水,或在排放高浓度、大剂量废水时将探头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等。,导致时间空错位和监控失败。智能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欺诈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交叉验证使得欺诈在多维智能技术的视角下无处藏身。通过承载大数据模型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掌握监管区域内各排污企业的污染产生、污染控制和排放情况,分析企业的排污行为,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发布预警,确定环保重点监管对象。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使得低端产业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第二,智能技术促进绿色转型。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计算成本的降低,智能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并深刻推动了绿色发展的进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普及为行业的智能管理、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平台,可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和行业选择与发展方向的合理化。同时,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产业以用户的价值需求为整个产业链的起点,改变了以往产业价值链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从上游向下游驱动的模式,各环节的协调更加优化。智能技术以数据为核心,连接供需,使产业智能化,成为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近年来,逆向物流回收技术被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为降低回收商品加工成本和促进资源回收开辟了新的方向。在生活垃圾回收方面,“一户一码”已在杭州部分城区试点实施。居民需要在垃圾袋上粘贴二维码标签。只有通过扫描垃圾房前的二维码,他们才能打开相应的垃圾处理门。在电子电气回收方面,“e-ring 365”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以盘活消费者的废旧电子电气资源,促进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引导大家自觉将废旧电子产品送至正规渠道进行回收。总之,当前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服务”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客户扩展到任何商品,通过人、人、物、物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解决了基于信息的智能管理和决策控制问题。
智能技术既是“千里眼”,也是“智囊团”,有助于进行准确的监控和科学决策
智能技术通过实时、海量的监测数据和准确的预测预警,促进了政府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改变了长期依赖经验、理论和思维的决策模式,直觉判断让位于准确的数据测量、控制和分析。
首先,智能技术有助于准确的监测、预测和预警。随着对环境监测和预警的日益重视,中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环境监测网络。目前,空有1400多个国家控制的气体质量监测网站。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多样性趋势监测,全方位跟踪海洋生态动态变化。智能技术的动态综合应用,显著提高了环境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精度,使得环境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监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细致,监测能力和预警能力大大提高。在季风的影响下,新加坡的灰霾经常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因此新加坡率先在东盟地区开发了灰霾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基于卫星成像等智能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森林火灾并准确定位,为预测雾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环保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服务平台收集环境监测数据,并将其与公众需求信息和公众意见需求信息相结合,形成环保大数据。通过对环保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出现象背后的规律,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就大数据的外部数据采集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中国的大数据在数据量、多样性、及时性和价值密度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但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以及数据处理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仍有待提高。通过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才队伍,政府部门可以及时了解污染物排放状况,准确评估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准确预测和预警各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环境态势分析能力。环保大数据是提高我国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环境管理中看似不相关的零散信息,发现趋势,发现问题,把握规律,实现“数据决策”,有助于提高生态治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府管理决策水平。
智能技术,既是万花筒又是扩音器,确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生态治理的有力保障。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公众及时获取环境信息,为全民参与生态治理决策和监督生态治理效果提供便利。
首先,建立一个多样化的平台,以提高环境信息的可用性。环境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过去,公众并非不愿意参与生态治理,而是受到环境信息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效参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目前,国家监测的企业有与环保部门相连的在线监测设备,环保部门将进行季度监督监测并予以公布。自2015年以来,空 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已经实时发布,覆盖面全面,所有数据均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上查询。一些社会环保组织也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环境信息的公开,如北京公共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蓝色地图”,它不仅显示了全国公布的空燃气和河流质量,还包括了企业的最新排放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随时查询pm2.5浓度空气体质量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环境信息的公开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环境数据,这为公众的知情参与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二是创造多元化渠道,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新媒体的兴起,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公众监督权的行使更加灵活便捷,为公众参与生态治理提供了更直接的渠道和更广阔的平台。“每个人都是观察者,每个人都是监督者,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者”的想法已经逐渐成为现实。各种环境微观公益活动在社会新媒体中得到广泛尝试。例如,“拍家乡污染的照片”、“拍黑烟囱的照片”等活动成为微博的热门话题,唤起了公众的监督意识,使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热情高涨。政府部门可以对公众上传的零散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此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海量数据还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公众需求,从而提供差异化和精细化的公共服务,提高公众对生态治理的认知和体验。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标题:智能技术助力生态治理现代化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