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86字,读完约12分钟
10月14日至15日,中宣部在广州举办了主题为“坚持开放发展”的“新发展观系列理论研讨会”第四次研讨会。来自中央有关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思想理论工作“四个平台”、广东省社会科学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和部分地方负责同志的约10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形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理论探讨、思想交流、经验共享、加深理解的目标。
首先,我们加深了对坚持开放发展的意义、机遇和挑战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取得新发展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理念,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永远不会关闭。坚持开放发展,必将为妥善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提供强大动力,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一些专家指出,开放带来进步,这是古今中外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证明的深刻真理。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它充分肯定了开放贸易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国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生产和交换比贸易伙伴更有效率的商品,贸易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和发展;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有许多关于开放发展的简单思想和概念,如“需求交换”、“一切容易做的”、“一切容易做的都是新鲜的”、“容易做的就容易做”等。在任何一个时期,当类似的思想被用作内部和外部经济政策的基础时,往往伴随着经济繁荣、人民繁荣、社会稳定和文化发达;从我国近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有赖于改革开放,也有赖于未来的改革开放。20国集团杭州峰会的丰硕成果展示了开放理念的成就。
一些专家指出,坚持开放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当前,要实现速度转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除了继续挖掘国内发展潜力外,还必须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因为,为了实现中高速增长,必须不断扩大外部需求和外资的贡献。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尚未见底,经济稳定的基础尚未牢固确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对稳定增长的边际效应正在减弱,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难以大幅提升。保持和增强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仍然是一个必要的政策选择;要实现结构优化,我们需要深入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是简单的“长板”,淘汰产能和僵尸,而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长板优势”,不断延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就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厂”,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通过“差异互补”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实现创新动力,我们需要世界智慧和国际智慧的帮助。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这需要大力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充分利用世界智慧和国际智慧的溢出效应。”;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飞跃将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是“质量飞跃”和“质量赶超”,从而确保我们能够更独立地融入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一些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开放发展的机遇很多。一是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为中国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创造机遇;第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有效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高端产业活动加速转移给中国带来的产业机遇;第四是高端人才加速回流带来的人才机遇;第五,低成本海外并购带来的机遇;第六,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第七,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带来的机遇。
一些专家指出,中国坚持开放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国际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国宏观政策调整,跨境资本流动加快,国际金融风险加大;其次,外部需求不足和竞争加剧抑制了中国出口的增长。这是当前中国开放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新的国际竞争力不能迅速提升,未来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第三,面对新一轮经贸规则的压力。以跨太平洋(601099,Buy)伙伴协议为代表的新一轮经贸规则涉及劳动标准、环境标准等。,这给中国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是深化了对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和措施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求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智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从而抓住机遇,化解风险,主动对外开放,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一些专家指出,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努力。在供应方面,充分利用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包括人才、技术、管理等。,推动国内企业创新,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技术和品牌,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在需求方面,中国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将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将得到充分利用,支持中国企业创新,加快出口结构升级,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有专家指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形成沿海与内陆分工合作、互动发展的开放新格局。一是要深化沿江沿海内陆发展的战略布局,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加快改善“强海弱陆、快东慢西”的失衡状况;第二,要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经验,在体制改革、载体建设、利用外资、技术引进、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缩短内陆边境地区的学习时间;第三,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国内和国际运输渠道和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系统,以降低内陆和边境地区的物流成本;第四,应努力从区域通关一体化转向国家通关一体化,并降低内陆和边境地区的行政成本。
一些专家指出,有必要将中国从一个贸易大国推向一个贸易强国。走向贸易强国是实现中国梦和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大国一般是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规模、强大的对外贸易竞争力、良好的贸易质量和效率,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有发言权甚至主导制定重要产品定价和经济贸易规则的国家。与贸易大国的标准相比,中国还存在一些差距。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主线,着力推进外贸法制、外贸政策、金融政策、企业、安全保障、规则治理等方面的创新。一、大力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不断提高动态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转变。
一些专家指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一是推进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有效反映国际格局变化,特别是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二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和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机制和新规则;三是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第四,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落实20国集团杭州峰会共识,推动建设创新、活力、协调、包容的世界经济。第五,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三是深化了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举措,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潮流,提供了广阔包容的平台,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开放合作与和平发展的“中国计划”。
一些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中,“一带一路”已经从“10亿人的全球化”转变为“73亿人的全球化”,从“中国地图上的中国”转变为“世界地图上的中国”,从“小圈子的全球治理”转变为“惠及全球的全球治理”,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举措,必将塑造全球经济新格局。
有专家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坚持真诚互利、共建共享的原则,找准切入点,点带面,循序渐进,长期扎实推进。一是继续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强国家和地区间交通建设规划对接,共同优先建设骨干通道,优先开辟缺失路段,疏通瓶颈路段,提高道路可达性,建设安全畅通的联通内外综合交通网络;二是建设海外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投资沿线国家,将中国的优势产能与沿线国家的市场和资源相结合,帮助其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其建立产业体系;三是畅通投融资渠道,发挥金融合作平台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持续可靠的融资保障。
有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做好规划。加强各部、各地区的统筹协调,防止“一带一路”成为传统招商引资的新招牌、造势、小题大做、盲目跟风;第二,讲一个好故事。以沿线国家和地区都能接受的语言,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坚持内外部差异,消除外部误解,团结内部;第三,我们必须改善支持系统。加强对中国企业投资银行、信托、企业管理、法律、审计、咨询、调查等业务服务的支持,形成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大支持;第四,我们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国家形象和长远利益,变全球营销为全球管理,参与地方社会建设,实现长远发展。
第四,我们加深了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的事业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双赢合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一些专家指出,合作共赢是新国际关系的必然趋势。只有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促进人类安全、发展和繁荣。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与协调,更多地发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针对跨国和全球性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体系,尊重文明和行为者的多样性,在世界各国同频共鸣中实现共赢发展。
一些专家指出,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的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必须以具体的内容和行动来推进。首先,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仅需要实践和带头树立榜样,还需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推进;第二,中国需要尊重和实践国家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的理念;第三,中国要积极推进各国的包容共赢、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合作共赢的新伙伴;第四,中国需要继续展示自己的领导风格和责任精神,积极倡导和推动各国摒弃分歧,消除障碍,共同为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新未来。
一些专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一是有效管理大国关系。一个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要处理好与俄、美、欧的关系,增进信任,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维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第二,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全、繁荣,突出亲、诚、惠、容理念,处理好与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第三,要把中国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兼顾公平与利益,坚持公平第一,切实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创造携手发展的同行。
一些专家指出,有必要树立一个能力和责任平衡的大国形象。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已涉足更多领域,其国际责任和义务已从对外经济和社会援助领域扩展到全球治理的几乎所有领域。积极参与海洋、极地、网络、外国、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平、不合理安排的改革。当然,任何国家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都是有限的,不能超越其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内民众认知等客观条件。对中国来说,我们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寻求其承受能力和国际责任之间的平衡。
标题:人民日报: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