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61字,读完约10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璐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已成为商业银行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银行利润进入下行通道,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另一方面,尽管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更多,但效果有限。处置不良贷款的新特点是什么?当前处理方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如何在本轮不良资产处置中建立全新的、市场化的新生态?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博士。
记者:8月10日,银监会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37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拨备覆盖率为175.96%,贷款拨备率为3.07%。虽然不良贷款余额仍较年初有所增加,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尤其是第二季度不良贷款率与第一季度末持平的现象近年来较为少见。这是否意味着市场预期的不良贷款率拐点已经出现?
文彬:第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同比增长452亿元,增幅3.24%。由于贷款余额也增长了3.24%,第二季度不良贷款率与第一季度持平,为1.75%,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良贷款率的拐点已经出现。我们还需要看看相关的贷款。第二季度,关心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之差为18823亿元,关心贷款比例与不良贷款比例之差为2.28%,分别比第一季度增加791亿元和0.02个百分点。从实际情况看,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暴露部分行业的信用风险,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在短期内将继续承受压力。
记者:在当前经济走势呈现“L”型的背景下,与前一轮不良资产处置相比,本轮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有哪些新特点?
文彬:首先,规模比较大。截至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万亿元,超过2008年的最高水平(1.2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67%,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上升趋势尚未见顶。
其次,这很困难。本轮银行不良资产所隐含的风险具有高度传染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甚至涉及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地下银行等非正规金融业务,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加大。此外,市场化机制运行、交易市场建设、产品创新和研发以及参与者的丰富性有待加强。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矛盾正在加深,这使得处置更加困难。
此外,范围更广。这一轮不良资产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覆盖中国所有的省市;不良资产有许多业务类型,对公共、零售和金融市场都不利。同时,近年来,生产集团企业进行了产融结合,导致不良资产从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地区和行业迅速扩散。
最后,周期更长。本轮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些企业规模大,国有企业太多。此外,能够承担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有限,处置手段单一,导致清算速度缓慢。同时,未来经济的“L”趋势也将延长解决不良资产的时间。
记者:目前,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和拨备覆盖率都在下降。这是否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构成挑战?
文彬:从金融角度看,商业银行在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时有“三道防线”:第一,利润;第二,拨备;第三,资本。
近年来,随着银行资产增速放缓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盈利能力开始下降。2011年,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18.87%,2015年下降至15.67%。同期,净息差从2.70%降至2.54%,今年第二季度进一步降至2.27%。受上述因素、不良贷款核销和拨备的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从36.34%迅速回落至2.43%。作为一种反周期的监管手段,拨备也面临巨大压力。2012年底,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95.51%,创历史新高。受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和不良资产核销的影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今年6月末达到175.96%,部分银行甚至跌破150%的监管红线。在下一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将逐步收窄。
然而,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保持稳定增长。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净资本为13691.4亿元,比2013年6月末增加49464亿元,其中一级资本为11585.1亿元,增加45485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11%,提高0.87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御系统性风险。
记者:为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快速降低不良贷款率水平,商业银行在拓展资本来源和处置渠道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如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互联网渠道资产处置平台等。然而,在实践中,上述方法的效果低于预期。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文彬:除了利用利润和拨备等金融手段核销不良贷款,商业银行还通过重组、转移、不良资产证券化甚至互联网渠道处置不良贷款。然而,目前,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有自己的局限性。
贷款重组是指通过对信用良好、市场稳定的借款人的信贷还款安排协议进行修改,对借款人、贷款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措施等合同要素进行调整,以减轻企业当前的财务压力,防范企业信贷风险。债转股是一种特殊的贷款重组方式,其让步体现在债转股上。由于《商业银行法》对银行持有公司股权有所限制,因此不能被广泛推开。目前,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可以开展债转股试点。即使银行对部分企业实施债转股,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转股后银行收入的不确定性大于债权的不确定性;其次,债转股周期太长。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股权回购、股权转让和上市退出,但投资收益的最终实现通常需要几年时间;第三,资本消耗过大。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工商企业投资风险权重为400%,超过后将达到1250%。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银行进行债转股的积极性。
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目前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方式。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国家+省级+地级”的三级资产管理公司体系,即以华融、信达、长城、东方为代表的四家国有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多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个别地级资产管理公司。然而,由于资本限制,amc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根据监管要求,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即资产管理公司的杠杆率约为8倍。根据这一计算,amc有大约1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室。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加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的不良资产,amc的处置能力相对有限。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常用手段。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新启动和试点银行的扩大,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是巨大的。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难以回收,回收金额和时间不确定,未来现金流稳定性低,导致现金流与基础资产价值存在差异。第二,收入保障薄弱。与普通信用资产支持证券相比,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大于票面价值折扣,发行成本相对较高。第三,产品设计不能有效规避风险。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子证券规模风险涵盖范围更广,对信用增级和服务人员的要求更高。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次级证券需要吸收信用损失、流动性损失和市场风险。此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当期利润和拨备有很大的损失。
通过互联网渠道处置不良资产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优势和劣势明显。就优势而言,网上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淘宝的资产处置平台目前是免费的(线下处置的佣金为3%- 5%),降低了不良资产处置的交易成本。从劣势来看,互联网平台没有批量处置不良资产的权限,也缺乏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处置效率较低。
记者:您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有什么建议?
文彬:面对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的新特点,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是建立跨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跨地区(境内外)和跨行业(金融机构和实体)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即运用资本市场分解、联合处置和互联网渠道等新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最终实现“与时俱进”
一是做好不良资产处置的顶层设计。建议加强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的协调,从供给方入手,运用市场化机制有效化解银行不良资产。
政府方面,一是从制度建设上,应及时修订《商业银行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促进银行业的全面运行;继续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探索创新处置方式和工具,做好配套机制建设。二是从市场建设入手,积极构建市场化处置机制,消除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障碍,努力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参与者多层次、宽覆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新体系。第三,从监管模式入手,完善监管模式,构建符合不良资产新特点、新趋势的新监管框架。
银行方面,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风险控制,加快建立新的综合风险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提高资产质量,有效降低银行业不良率;第三,加强制度规划,依靠金融供给方改革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跨市场、跨地区、跨行业全流通目标。
其次,从供给方面入手,增加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建议设立1-2家全国性民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民营体制和机制优势,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不良资产市场化程度和处置效率。
第三,重视不良资产转移的市场建设,提高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扩大参与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参与者,充实不良资产证券二级市场投资者,提高证券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灵活设计符合市场投资需求的证券化产品,依靠资本市场解决银行缺陷。(明天的照片)
标题:构建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