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23字,读完约5分钟
“这是今年的第一批种子。现在你可以在六月收获‘茄子头’了。”近日,在天府新区煎茶街国家标志性竹丝茄子基地,来自和平村7个村民小组的苏德忠夫妇正在种植刚从农业科学院购买的竹丝茄子。近年来,建茶街通过开发国家标志性的竹丝茄子基地项目,帮助许多竹茄子种植户苏丽珂德忠夫妇创收致富;同时,在产业发展中,围绕竹丝茄子诞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附加产业,产生了良好的协同带动效应。
因地制宜搞工业,获得国家标志性产品
据史料记载,炒茶和竹丝茄子已经种植了200多年。它被选为清代宫廷的贡品,因为它质量上乘。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选择和更新的,并在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种植。
为了保护和振兴茶炒竹丝茄子产业,茶炒街率先在生产条件较好、传统种植的地区建设了茶炒竹丝茄子产业基地。据了解,项目区位于和平村和颜夕村,在213国道西侧,泸溪河两岸,包括300亩高标准核心示范区(重点是技术集成和生产示范),周边1000亩连片种植区,带动了炒茶及其周边的综合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有1个蔬菜农场、3个蔬菜合作社和28个大型蔬菜种植者。“经过几年的努力,炒茶竹丝茄子产业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建茶街道办事处农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朱凌云告诉《金融投资报》,到2017年底,竹丝茄子平均亩产可达1.5万斤以上,平均亩产可达1.8元/斤,平均亩产可达2.7万元,平均亩产可达2000斤和3600元,带动150户竹丝茄子种植户增收致富。据估计,国家标志性示范基地的年产值将达到960万元,整条街的竹丝茄子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有效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过去,当我种粮食时,除了成本,我只能自己吃。现在种植竹丝茄子显然更有利可图。我们家现在卖竹丝茄子,直接买大米。”苏德忠告诉《金融投资报》记者,虽然他和周围的村民也种了竹茄子,但都是“小打小闹”,分散种植不系统;如今,通过在工业基地大规模种植竹丝茄子,他们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017年2月,炒茶竹丝茄子进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17年8月,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审批,成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家标志性产品。
办“微型党校”赢得了制度和机制的巨大创新
事实上,在竹丝茄子产业基地的背后,围绕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值得关注。
“现在有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和大学教授专门指导我们种植,我们在培养微型党校方面学到了很多东西。”苏德忠说,像他这样的竹子和茄子种植者很多,但是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是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现在他们可以通过建茶街创办的“茶花微型党校”免费收听专家学者的培训课程。
建茶街茶花微型党校营销策划人毛泽刚表示,“茶花”的含义是洁白无瑕,意在融入当地传统元素,将中国六大茶文化与传统茶文化深度融合,通过在产业链上构建微型党校,逐步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微型党校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专门开展了6次就业技术培训,培训学员380多人。
“党的建设是为工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只要产业链延伸,党组织建设就能实现党建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互动。”朱凌云在接受《金融投资报》采访时表示,通过改变传统的党建模式,构建产业链中的党组织,统一教育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可以提高村委会领导的发展能力,发挥优秀党员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据悉,为了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建茶街创新提出了“5+1+N”的发展模式,即依托村委会,成立专业党支部,发展竹丝茄子专业合作社,成立竹丝茄子研究所,建设竹丝茄子生产示范基地,引导N种植户参与产业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素资源聚集的产业链效应突出
依托大型竹丝茄子种植户,建茶街成立了竹丝茄子专业合作社。苏德忠的哥哥苏,是剑茶街竹丝茄子专业合作社的社长,是竹丝茄子种植的能手。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建立了竹丝茄子五大统一生产体系,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育苗、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指导、统一销售,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为了解决单一竹丝茄子产品价值低、链条短的矛盾,建茶街将基地的产业建设与农村综合体和天府农村绿道节点相结合。依托鲁西河沿岸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竹丝茄子产品,项目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功能融为一体,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生活景观和农业用地景观有机统一,旅游价值明显提升。
此外,通过“显性+隐性”的文化植入,剑茶街在基地建设中引入了竹丝茄子的价值和来源,在品牌宣传中塑造了“宫廷”的高品质,在文化解读中塑造了“东坡炒茶”的历史典故,有效提升了竹丝茄子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功地为炒茶的对外展示创造了文化窗口,塑造了天府文化的炒茶名片。
标题:“竹丝茄”产业发酵 煎茶农户人均增收4500元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