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3字,读完约7分钟
年新学期开始时,上海的“毒制服”事件瞬间引爆了上海舆论。 目前,这种“毒制服”本身的危害已经得到控制,但由此引发的制服质量安全问题,亟待处理。
本刊记者/朱雨晨(来自上海)
(声明:刊用《中国信息周刊》稿务是书面授权的。 )
2月17日,上海市质检局通报,上海欧霞时尚有限企业生产的50套冬装制服中,宽1厘米的装饰镶片含有可分解致癌性的芳香胺染料。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物质只有长时间接触皮肤,才有可能致癌。 上海质检发现问题后,没收了该批制服全部,未进入流通环节,因此不存在后遗症。
“事件本身并不大,只有‘毒制服’一词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数字行业的人士和学校的负责人对《中国信息周刊》说。
监督管理的疏忽
由于印染效果好且价格低廉,可降解芳香胺被广泛用于印染,存在健康和环保的隐患,但受到限制。 《gb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规范》中记载了24种可能致癌的可降解芳香胺,限制在每公斤20毫克以下。
上海政府通报说,含有可以分解芳香胺染料的布料,是从绍兴柯桥的欧宏纺织品有限企业购买的。 由于印染工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上海市内的这类公司几乎灭绝了。 绍兴当地的印染公司也在搬迁中。 因此,上海欧霞从绍兴购买面料后,只负责缝制。 作为原料提供者的上游公司,绍兴欧宏是否向上海欧霞提供了质检说明资料尚不清楚。
但是制服生产公司上海欧霞没有为其下游上海浦东的21所学校提供完整的质量标识。 长期供货的高行中学负责人向媒体承认,在与该企业合作的4年中,没有要求对方进行质量检查。 而且,欧霞连续三年在质监局抽检中不合格,这次“毒制服”的事校方知道。
根据目前上海通行的制服购买规则,由“一校一服”,即校方自行决定制服的款式、面料、颜色、价格等。 据官方通报,欧霞时装有限公司长时间供货的学校有21所,与该企业同在浦东新区。
因此,购买环节的疏忽是因为“毒制服”是进入校园的关键。 为此,事发后,市教委纪委部门出动,调查各学校的采购程序。
年,上海市质检局和上海市教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及学校(幼儿园)床上用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沪质技术监〔〕312号文件)。 学校“要求生产公司、供货单位完善质量标识,经法定检验机构检验合格质量检验报告产品”。
这是因为,即使学校没有制服的质量检查能力,也不严格遵循采购流程,因此有一定的管理失误责任。 浦东一所学校的负责人在《中国信息周刊》上表示,据他所知,许多学校购买校服的是《萧规曹随》。 以前是买谁的,或者是看周边的学校买谁的,结果制服的质量检查流程经常成为盲点。
从分到分,从统到分
“上海的制服购买经历了大分散、大集中、大分散的循环。 ”。 老牌制服制造商上海健生文教用品有限企业总经理程根方告诉《中国信息周刊》。
1997年以前的情况和今天很相似。 学校之间没有统一的制服标准,自行购买。 1998年上海市教委同年下发第48号文件,对各校学生服使用“统一设计、生产、订单”的模式。 然后,统一订单的来源是国企健生文教旗下的“健生牌”的学生服。 该企业品牌在接下来的8年中一直是上海制衣市场的垄断者,最高的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
程根方表示,当时全国各地来上海学习的模式,反而是上海自己在2005年一举否定,回到1997年的“大分散”状况。 2005年,上海市物价局与市教委协调,发行了《市2005学年关于学生服价格的信》。 这份文件事实上代替了1998年48号文,直到现在。
48号文引起了行政色彩浓厚的领域垄断,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逻辑,在当时也受到了很多谴责,这是难以想象的。
2005年《信》发行后,上海各校又开始一校一服,自行购买。 目前,“健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略高于10%。 欧霞这样的小公司已经成为市场主体,竞争的是价格和人脉。
另一个问题是,“信”也规定了制服的价格上限,最高不超过150元。 又过去了8年,虽然这个价格没有变,但中国整体的物价水平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程根方坦陈、健生有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自行完成了从印染到缝制的大部分工序。 尽管如此,毛利润也不过是10%。
牛毛这样的中小企业,例如欧霞,通常供给的是印染完毕的布料,只需要进行一次缝制工序,价格灵敏度自然就会变高。 这样一来,即使运行了一次质检程序也意味着价格上涨,因此也可以反过来解决质检被忽视的问题。
另一个让质检部门头痛的问题自然也会发生。 制服制作没有准入门槛,所有服装企业都可以参加竞争。 所以,上海的学校可以向全国的服装公司订购制服。 如果价格在每套150元以内的话。 但上海质检部门只对当地公司有执法权限。
有必要改革招标程序
今年1月,上海市人大代表刘震华在上海市人大提出《关注校园质量安全,从源头上加强监管的议案》。 刘震华向《中国信息周刊》表示,该议案的缘起,确实连续几年对上海制服质量检测结果不佳表示关注。 根据上海市质检局的公开数据,2007年以来,上海市制服的抽检合格率从未达到100%,几乎在80%到90%之间波动。 最惊人的是,抽检合格率仅为48.78%。 根据上海市官方解释,此次抽检将“录取证明”作为第一质量项目进行考核,因为合格率很低。
上海市教委表示,将研究制定制服生产的准入机制和更严格的地方标准。 但是,回到2005年之前行政垄断的方法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很低。 “市场经济当然讲究竞争,但竞争是否在有序地进行呢? ”。 程根方对《中国信息周刊》说。
目前可行的选择是以区或多所学校为单位统一招标。 从这次来看,用一套方法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质量监控是不可取的。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许可以建立统一的招标平台,为制服提供制造商资格。 然后,校方再次进入公司进行筛选。 目前,上海市奉贤区指定了两家公司为区内100多家学校的制服制造商,学校在该平台上选择了一家进行购买。 公司发货前,将样品送到检测部门进行质量检查。
但是,这两家公司的入驻不是公开招标,而是行政审批制的结果。 因此,这种模式又引起了“看得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增长多久的疑问。
浦东某学校校长表示,目前学校的食材供应由家长委员会代表、学生会代表、校方共同参加,签订细节要求,由符合资质的公司投标。 中标公司可以领取政府补助金。 “类似的管理方法,其实所有学校都在探索,有些经验是现成的,可以整理后移植到制服购买上”这位校长对《中国信息周刊》说。
标题:“上海毒校服背后采购乱象”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2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