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00字,读完约20分钟
陈来195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哲学史家。
朱子像
(知道越来越多的光明讲坛的复印件,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光明讲坛的公众微信号。 欢迎留言、讨论和推荐。 )
现代人从朱子的思想中可以学到什么? 朱子学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初步了解朱子学的意义。
朱子致力于传承和创新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古有今连续快速发展的文化。 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连续传承首先应该确信归功于儒家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意识。 2500年前孔子整理了三代以来的文化,确立了中国最早的经典副本,树立了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识,树立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努力传承六经,代代相传。 唐以后的儒家,特别是宋代的道学又形成了道统意识,之后儒家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经典,以维持华夏文化的生命为神圣使命。 其次,汉字虽然经过进化,但自古以来就成为信息表现华夏文明区内各种方言的统一交流工具,这种统一的文案保证了统一的文化。 再次,中国自古以来就从重视历史以前流传下来,自古以来历史的记述不断,而且被重视,历史的记述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具有构建民族文化认可的重要意义。 最后,非常重要的是,中国以前传达文化的医生在政治实践、地方教化和文化活动中,总是自觉地传达、提倡和强调典籍中的价值观念,强化这些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渗透到所有文化水平和文化形式中
中国文化一贯重视传承。 孔子说。 “殷因夏礼,损益知乎。 周殷礼,损益也知道。 ”。 中华文明历夏,商,星期三代,一脉相承。 三代文明的精华留在《诗经》和《衡平》等“六经”中,王官失守后,儒家学派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从汉代开始,儒学以经学为平台,不断传承华夏古文明。 然后儒家总结训练华夏古文明的价值概念,迅速发展,影响了中国人深厚的儒家价值理念。 儒家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自觉,在继续传承五经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新的解释,适应时代和文化的挑战。 说到中华文化史,是传承与创新的历史。 唐宋以来“道统”传承的观念越来越迅速发展,其代表是韩越、韩越“原道”之路,其复印件是儒家提出的仁、义、道、德,即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概念。 北宋道学是儒家思想迅速发展的新形态,它不仅在古典解释方面开辟了新的维度,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开辟了新的方面。 宋代的道学特别强调“传道”的意识,这里的“道”是儒家学术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伦理的、人生的,也是政治的、社会的。 儒家可以说特别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 在宋明道学的文化意识中,表现出对“学绝道丧”的特别忧虑,“学绝”是学术的断绝,“道丧”是价值的丧失,学绝道丧是文化传承的中断。 韩愈以传道家谱论证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所谓“尧以传舜,舜以传禹……孔子传孟轲,轲之死得不到其传”。 多次道统论及其文化实践的代表是朱子,朱子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广泛继承儒家学术文化,理学上有太极、通书解义、西铭解义,编撰二程遗书、上蔡语录,编撰知言疑义,编撰近思录、小学。 史学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经学方面有周易本义、启蒙、诗集传、主编礼仪经传通解、指导书经集传、终身四书集注或问、文献整理方面有孝经勘误、楚辞集注、韩语考异、参同合同考异、阴阳经考异等。 朱子的文化实践归结为一句话,文化传承与创新,朱子全面整理古代文化,在四书的集结与解释上特别耗费终身精力,是文化延续、传承创新的典范,朱子在孔子以后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这是千年来可以比较的
那么,文化传承创新今天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呢? 中华文明是连续几千年快速发展的文明,近代以来,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民族的生命处于被压迫的状态。 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和现代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结合,使中国现代文化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在西方文化的压力下,中国文化的自然传承被切断,我们自己在认知上的错误也引起了曾经流传下来的文化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因此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过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过程,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过程,这是全国已经形成的共同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化遭遇异常的断裂、压迫,指中华文化生命的正常传承,要求没有文化生命的障碍。 没有现代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就不能提出文化传承的问题。
今天的中华民族是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今天的成就是基于几千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文化,是基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养成的文化能力。 文化遗产的中心是价值观。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快速发展中,以儒家倡导的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价值体系,这个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支配着中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实施,支持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 这个系统是中华民族的刚健,厚德舞台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即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 朱子和宋明理学在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强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迅速发展与这一套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这些价值也构成了中国人中国人的基本属性,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力都来自这些价值及其实践。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奋斗是这些价值的充分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承不仅是中华民族应承担的文化使命,而且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市场经济的繁荣迅速发展,社会价值的丧失非常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华文化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的持续意义,而且具有满足当前社会价值重建的需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古代社会根本不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与古代社会有不同的方面。 这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文化传承时观察创新,符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社会秩序和伦理价值的建立离不开历史,也离不开以前传下来的道德文化。 在稳定人心方面,历来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替代其他文化因素的作用。 几千年来文化一直以人为本,在心灵稳定、精神提高、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些以前流传下来的价值可以直接应用,有些必须改造,根据时代的问题和需要,必须重新整理、概括,作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
欲望在道德上大致必须受到制约
朱子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格物致知”的理论。 “大学”是古代儒家的文献,其中提出了“三纲领、八项”,即“明显止于德、亲民、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最重视其中的“格物”。 他以“即物药理”来说明格物,提出格物就是了解穷理,也就是事物的道理。 贫穷要在事物上贫穷,不要脱离事物。 即物质贫困的第一条路是多读书,注意事物,思考其道理。 所以,朱熹一生中任职的时间很短,但他上任的地方,一定会兴办学校。 比如白鹿洞书院建于南唐,南宋初废除,朱熹50岁时就任江西南康军郡守,在庐山访问白鹿洞书院的废墟,重建白鹿洞书院。 一方面自己制定了“白鹿洞书院学规”,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另一方面强调了修身处实践的大纲。 这是中国书院历史上的大事,学规不仅影响到以后的中国教育,东亚一点国家也能看到其影响。 朱熹六十五岁离开郯州时,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以《白鹿洞书院学规》为学规,以四书集注为教材,亲自去学院讲学。 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两个,都关系到朱熹的讲学和教育实践。
朱子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写道:“言忠信,行笃敬。 控制愤怒,改正错误。 ”作为修身之本,要处理“正义不求其利,弄清其道而不顾其功”的事情,“勿施己所不欲”。 不行,反过来要求自己。 ”。 作为接收的必要。 “言忠信,行笃敬”来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怒窒息欲”来自周易损八卦,“迁善改恶”来自周易益八卦,北宋周敦颐在通书中首先把这两句结合起来。 “正义不谋其利,其道明无视其功”,出自汉儒董仲舒。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自“论语颜渊第十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来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这是朱子强调的基本道德、价值观和伦理原理,可以说指导了“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处世”。
朱熹关于道德的思想中,朱熹的理性和欲望、道德几乎与个人私欲有关的看法等,至今仍有参考意义。 朱熹阐明了古代“道心唯微,人心唯险”的思想,认为“人心”是指个人的感性欲望,是天生的,不是天生的,也不能消除。 但是,如果“什么都没有支配,忘记了流动回去”,社会就会变得“危险”。 为了防止人心危害社会,“道心”应该支配“人心”,道心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理性。 朱熹认为道心的优势是公正的,即反映了社会公共的道德法则。 朱熹在其时代没有从加强法制约束人的行为出发考虑,所以朱熹的做法完全是诉诸道德,这是理学的界限,但强调道德意识的重要性是正确的。 朱熹和理学还提出了理和欲,即天理和人欲的问题。 人心相对于道心是指人的自然欲望,人对天理的欲望是指人心中哪些违背公共的大体私欲。 天理含有普遍的大体意思。 朱熹认为欲望在道德上几乎应该受到制约。 存天理,离开人的欲望,是反映社会共同要求的道德,一般来说必须克服什么样的违反公共道德的私欲。 当然,各个时代的社会公共准则不同,朱熹所处的是封建时代,所以他有时说的具体准则是当时社会的规范,这是我们应该观察的。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排队,是天理,非人欲”,“人只有天理人欲,此胜彼退,他胜此退”,“现在需要天理人欲,公私利欲,必须各自理解”。 当然,在理性与欲望的关系上,朱熹的一些问题并不完美,他无视欲望与生命力的满足,无法重视理性与欲望也有统一的一面。 但是朱熹的思想对封建时代精神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迅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朱子以道德理性为人的本质属性,以道德理性支配人的感性欲望,实现人的本性,促进社会秩序与和谐。 所谓“存天理,离人欲”,强调理与欲的对立,在道德理性与自然欲望的冲突中提高道德理性的意义,显示人性的庄严,多次道德不能根据欲望确立,以理智的支配者、责任意识、美德的培养为基础 朱子非常重视道德规范的道理,要求在大学上下功夫认识道德规范的道理,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将外在的道德规范为仁体的内在自觉。 这在当今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主敬穷理的从事伦理
朱子学的学问宗旨经常被概括为“主敬穷理”,即所谓的“主敬立其书,穷理入其知”。 前面提到的是关于穷理格子的一面,我们再来看看主敬的一面。 什么是主敬?主敬是心灵的状态,也是行为的状态,朱子说敬是“教什么事都专心,不听”。 其实是专一,敬畏。 不放过的事,除了什么都应该做,哪里都应该做,工作的时候也好不工作的时候也好,主要都要尊敬。 分开来说,不工作时主敬体现的是精神态度,也就是说心总是处于警戒、警省、敬畏的状态。 工作时的主敬表现出工作态度和伦理,专一、敬业态度,其相反面是“怠慢”。 从工作的角度来说,朱子学的现代意义之一是可以为东亚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商业伦理”,朱子学的主敬精神为以前传入现代的商业伦理提供了现成的资源、现成的伦理概念。 近代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特别重视从业伦理对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作用,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以新教伦理为精神动力的,他认为“资本主义不能利用信奉没有纪律的自由任性信仰的人的劳动” 勤奋专业的从业态度,维护东亚社会的积极从业伦理,朱子学依然能提供重要的资源。
从广义的心灵生活态度来说,敬畏感是宗教心灵的态度和感情,其根本在于康德所说的头顶之星空和对心灵道德律令的敬畏,头顶之星空表示宇宙法则,在宇宙法则中加入心灵道德是朱子所说的天理。 包含在主敬中的敬畏感是肯定的心灵领域和道德领域。
学习是人生的基本态度
朱子学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大学“格物”朱子解释为即物穷理,格物穷理的做法多种多样,朱子特别强调读书讲学,其中特别强调学习的精神。 我知道《论语》中孔子在开头说“学,有时学,不亦说”。 学习是孔子强调的人生基本态度,也是孔子强调的修身之道。 从孔子的角度来看,学习不是小学、中学、大学在人生的一个阶段完成的事件,学习是根本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的一贯性勾结,确立和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可以得到乐趣和满足。 朱子的思想重视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学”,朱子格物穷理的思想要点强调“道学”,朱子自己也承认,在道学和尊德性之间,他的学问越来越多。 因此,从哲学精神来看,朱子学可以说是孔子学习思想的最大继承、迅速发展和推动者。 朱子学的格物论可以说是儒家对自古以来“学习”思想的哲学论证和展开。
对中国来说,朱子学的对象首先是“学者”,即明清时代所谓的“读书人”,朱子学的宗旨是学者提供道德的学术思想体系。 因为这个朱子学强调了“学习”“读书”的性格与其宗旨一致。 今天的现代社会在教育水平上和古代不同,以古代朱子学的标准,现代人的教育水平超过小学属于“大学”,所以重视“大学”的朱子学适用于今天的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 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学习型社会”。 包括一方面的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以及各种文艺知识,成长的速度超过了以前的任何时代,一个身体一生所经历的知识的一些变化要求人民必须不断地学习,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现代人的寿命普遍延长,退休后也需要继续学习迅速发展各种人生的目标。 因为现代人的学习已经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朱子学的“学习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指导。
175年,朱熹46岁时与另一位著名学者陆九渊在江西鹅湖寺进行过学术争论。 这是南宋思想史上上次很有名的事情。 争论的焦点是朱熹强调教广泛读书,考察事物的道理,而陆九渊反而求心,不重视读书。 朱熹的主张显然是重视知识和学习的合理主义做法。
“格物致知”与“通识教育”相同
不仅是学习精神,朱子学的教育理念也有现代意义。 从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朱子的格致论,首先朱子哲学中读书是格物最重要的功夫,《朱子语类》的《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如何读书,特别是阅读圣经的方法。 朱子自己的着作中似乎没有将读书确定为哲学主题进行讨论,关于读书必要性的问题意识渗透到朱子的哲学讨论中。 鹅湖会的最后,朱陆的争论集中在是否肯定学习读书作为圣人的功夫上,这也反映了这一点。 朱子重视的格物上下功夫中,最努力的是读书,以读书上下功夫的肯定和读书为背景的哲学构筑,是朱子对孔子“学”思想的重要迅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之后,对“学”和读书中学到的思想贡献最大的人 朱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为近古学者(读书人)提供的为圣人学习的目标和做法。 现代人的教育水平应该普遍提高,朱子思想应该适合现代教育中学习者的需要。
朱子一生致力于学术上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释,而大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的解释在他的整个古典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朱子少年时被父亲教“大学”,临终前还在编纂“大学章句”,以超人的学识和智力将一生的努力贡献给了这篇短暂的文献的整理和解释。 这表现出朱子对古典权威的尊重,以及通过汲取和创新古典智慧来迅速发展人文价值的信念。 朱子强调的格物和学问很大程度上用于肯定古典讲谈论在儒学中的正当地位。 朱子对经典的学习非常重视,朱子推进的读书第一是读圣贤的书,读经典的书。 朱子作为哲学家一生都在进行古典的解释,朱子特别重视读书人的古典学习,因此他的古典解释是表现形式,特别适合观察学者对古典学习的需要。 宋明学者并非如此。 就像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一样,是船山自己思想的著作,不是用来教学生的。 朱子不同,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许多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着眼于学生的古典学习,以帮助普通读书人学习儒家古典著作为其著作目的之一。 这对于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古典学习中也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朱子对古典学习有着统一“德性”——“问学”的角度。 这是因为强调读书和古典学习。 另一方面,朱子始终以道学的态度主张人的理学对一切人文知识开放,重视精神迅速发展的丰富性。 但是朱子不是把人引入专业知识,而是以超越专业知识追求对世界整体的理解为目标。 这种态度最接近通识教育的思想,即朱子真正强调的格物,不是追求一草一木的具体知识,而是达到对所有事物的“通知”理解。 读书的最终目标不是特定行业的物理,而是指整个世界的普遍天理。 另一方面,朱子也尊重德性的要求,使读者结合经典的道理和个人修养,重视道德意识和价值感情的培养,涵养德性和品质,追求德性和智力的平衡而迅速发展,也符合通知教育的宗旨。
近代东亚教育、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借用朱子学的格物致知观念引用过西方近代科学,朱子学观念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积极作用的一个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朱子学的格物论除了有助于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外,还应该看到朱子学的格物致知思想接近于晚期重视的大学“通知教育”理念。 因为朱子的格物确实不是面向某个专业的科学研究,而是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解、多视野、开阔的心。 通知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关于学习经典文案的课程,经典的意义是经典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文明在历史筛选过程中经历选择积累的精华,对经典的不断学习和快速发展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这是朱子一直重视的几个 由此可见,对现代通识教育来说,朱子的思想是孔子以外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朱子学社会风俗的改善
在朱子的四书中,大学的研究和阐明最具代表性,朱子的儒学思想也最集中地表现出来,大学着眼于成人读书人的修身,但也关注社会风俗的改善。 就像那篇《大学章句序》的最后一句那样,“当然是国家化民俗的意思,如果是学者亲自治人的话,未必没有小补云。 ”。 在这篇序言中,朱子不仅着眼于学校教育,还着眼于全体人民,表现为所谓的“当世人都不学”。 而且即使是大学,也不仅仅关系到君子的精英,强调大学的教诲不仅关系到“学者的修己治人”,还关系到“国家化民俗”。 不仅仅是“治隆在上面”,也和“俗美在下面”有关。 就教育和学习的文案而言,儒家的学校教育与佛教不同,因为对医生来说,是“书上的人你自己心得其余”,对一般民众来说,是“不求的民生用徕伦之外”。 所以,其教育的结果是:“那个学习者没有知道其性情的固有内容,有职务的内容,各自都竭尽全力。 ”。 学习者经过学习,不离开人伦日用,更能理解自己的性情和职务分,在那个本职位置尽其职责,尽其所能。 每个人都致力于其社会地位,国家自然要庸俗百姓。 “性分”是指个人丧命的社会地位和活动的界限,“职分”是指赋予社会地位的责任和义务,性分的概念书来自玄学,朱子明确儒教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即使人安于其性分,其职业 朱子一生的小学蒙学着作也很多,是对以前流传的蒙学教育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他的著作在童蒙心得、小学、增损吕氏乡约等流行广泛、儒学价值大众化、通俗化中,对少年儿童的培养、德性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应该重视朱子在这方面的贡献,与朱子的这些著作现在流行的“弟子规”一起,自古以来就用于现在,可以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其作用。 朱子的家礼、家训不仅对朱子一家和朱姓家有意义,而且对南宋以来化社会风俗、正人之心有重要意义。 今天,朱子学的这些文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培养必须结合起来,以中华文化、朱子文化为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和基础。
该文整理了陈来教授在“武夷书院讲坛”上发表的演讲。 “武夷书院讲坛”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清华大学国学院研究生院、厦门大学国学院大学所、福建省社科联、福建日报社主办,由南平市委推进部、中共武夷山市委员会、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福建省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主办。
(本版的图像都是资料图像)
标题:“朱子学的时代价值”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8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