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4字,读完约4分钟
寻找调节小麦品质的重要基因,使小麦不仅高产,而且适应不同的要求,如高筋、中筋、低筋、抗病、抗旱、抗倒伏;找到控制玉米叶片之间角度的分子机制,以便在同一地块上种植更多的玉米...
6月10日,我走进了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处都是忙碌的科技工作者,为的是解开这些收获土地的“密码”。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每年输出400亿斤商品粮和加工产品,是中国五大省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和玉米”在我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布局表明,该实验室责任重大。近年来,几十种小麦和玉米新品种在这里诞生,并传播到全国广大的田野。从“中国人的粮仓”到“中国人的厨房”再到“世界的餐桌”,这个实验室在河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客户
孕育地球丰收的“硬核”力量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找到让小麦和玉米高产、优质和可持续的‘密码’。”实验室主任唐继华用一句话概括了实验室的主要工作。
“如果我们想吃高质量的馒头和面条,我们必须培育中强筋小麦,如果我们想吃零食,我们必须培育弱筋小麦,如果我们想吃面包,我们必须培育强筋小麦。我们就像调节小麦质量的‘魔术师’,用科学的钥匙打开作物生长的‘门锁’。”陈峰教授是一位年轻的实验室天才,也是小麦质量控制专家。
近年来,实验室先后批准小麦、玉米新品种26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8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8项,多次创造国家乃至世界高产纪录。新品种推广面积按“1亿亩”计算,经济效益按“10亿亩”计算,产生社会效益
“解码”创造地球丰收的人才
实验室今天的成就是连续几代“解码器”的成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我们就开展了小麦和玉米‘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合作研究,为河南人吃大米和白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期,我们进一步突出特色,针对制约小麦、玉米生产的关键问题,为河南粮食持续突破1000亿、1200亿、1300亿斤做出了贡献唐吉华说道。
如今,实验室的“回流”正在迅速发展,这给小麦和玉米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有30人,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
导演唐吉华指导学生做实验。郭志鹏照片
种植土地和收获庄稼的“土地和土壤”感觉
"我们实验室的专家和学者们一年到头都离不开庄稼."谈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唐继华深受感动。
"农业专家没有土壤,脚上也没有泥,所以他们不是真正的专家。"实验室的领导之一郭天才教授说了这话,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一些学生做了统计,在240多天的小麦生长期里,郭天才在田里待了180多天。在中原广大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民都知道郭天才的电话号码。
“如果你想培育一个好的品种,你通常需要成千上万的组合和成千上万的实验,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田间进行。选择一个优良的玉米品种通常需要十多年的时间。玉米生长季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玉米植株很高,宽大的叶子会用血划伤手、脖子和脸;当玉米开花时,会释放大量的花粉。花粉会落在满是汗水和鲜血的脖子、手和脸上,太阳会烘烤。味道真是难以形容。”实验室的李玉玲教授被誉为中原玉米育种的“女性第一”。她辛勤劳动,从事育种工作已近40年,种植的玉米品种已在全国推广1亿多亩,增加100多亿公斤。
晚上,南风吹来,小麦被黄色覆盖。又是一个收获季节,实验室里忙碌的人更加忙碌。实验室晚上灯火通明,他们正在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河南日报记者石通讯员郭志鹏)
(原载《河南日报》2020年6月12日第1版)
标题:这就是你不知道的河南:这个实验室是超级“硬核”
地址:http://www.pyldsnkxy.com/pyxw/1345.html